编者按
近年来,伴随“文博热”,讲解服务成为文旅消费的热点板块。“五一”假期,许多游客提前预约正规讲解服务,在游目骋怀之余获取更多历史文化知识。但无论在线下旅游市场还是在线上短视频平台,都存在不少“假俗乱”讲解内容,令游客和受众颇为反感。
当好文化传承的“摆渡人”
◎ 刘霁月
讲解员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历史认知和文化体验。在文博旅游日益普及的当下,如何做好讲解服务,不仅关乎个人职业水准,更关系到文化传承的准确性与严肃性。优秀的讲解员应当具备专业能力、受众意识与职业操守,方能在信息纷杂的环境中成为值得信赖的文化向导。
专业性始终是讲解工作的核心要求。讲解不同于普通聊天,它需要对历史背景、文物价值、文化内涵有准确而深入的把握。这要求讲解员持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避免以讹传讹或主观臆测。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刻板复述,也要警惕为追求趣味性而牺牲真实性的倾向。专业讲解应当做到言之有据、述之成理,在确保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语言。这种转化能力,正是区分专业讲解与业余解说的关键所在。
面对不同受众,讲解员需要具备灵活调整的能力。文化背景、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的差异,要求讲解不能千篇一律。优秀的讲解员应当能够敏锐感知听众需求,在保持内容严谨性的同时,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和详略程度。对青少年可以采用更生动的语言,对专业研究者则需要提供更深入的学术视角。这种因人而异的讲解策略,既不是对专业性的妥协,也不是对娱乐化的迎合,而是基于传播效果考虑的理性选择。真正的深入浅出,建立在对内容充分掌握、对受众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职业伦理是讲解工作不可忽视的维度。在商业化氛围浓厚的文旅市场中,讲解员时常面临各种诱惑与压力。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本原则不应动摇。这要求讲解员自觉抵制编造故事、夸大事实、庸俗化解读等不良倾向。同时,也要避免因个人好恶而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片面化解读。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听众的负责。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讲解员有责任成为文化传播的“过滤器”,帮助公众辨别真伪,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讲解服务的质量标准也应当相应提高。这既需要从业者的自我要求,也需要行业规范的完善。从长远看,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认证机制和评价标准,将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但无论如何,每位讲解员都应当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站在历史遗迹前,面对求知若渴的听众时,唯有怀着敬畏之心,以专业素养为根基,以传播文明为己任,才能真正发挥讲解工作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别让非馆方讲解给博物馆热添乱
◎ 王琦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光走进博物馆,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沉淀与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在这股热潮涌动之际,讲解难题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近日,包括河南博物院在内的多家博物馆纷纷发声,警惕非馆方讲解损害消费者权益。显然,非馆方讲解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然成为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难题。
非馆方讲解带来的危害是多维度、深层次的。从消费者权益层面来看,一些机构以“购买讲解服务即可保证进馆”为噱头,吸引消费者上钩,将本应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变成了他们牟取私利的工具。消费者支付费用后,不仅可能遭遇机构毁约、讲解时长严重不足、定价随意且毫无标准、虚假宣传等糟心问题,而且在权益受损后,还可能将投诉的矛头指向博物馆,给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麻烦。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部分所谓的“野生讲解员”缺乏正规培训与制度约束,在讲解过程中常常将文物讲解变成了民间野史的胡编乱造。游客非但无法从他们那里获取真正的文博知识,反而可能对历史产生严重误读。这种不规范的讲解行为,严重违背了博物馆传播正确历史文化的初衷,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非馆方讲解带来的种种乱象,规范管理迫在眉睫,而规范的关键在于疏堵结合。
所谓“堵”,就是要坚决治理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野导”“野讲解”。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售卖博物馆门票和讲解服务的行为,对违规的第三方平台、商家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提高其违法成本,从源头上遏制非馆方讲解的泛滥。同时,博物馆自身也应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购票和预约讲解的官方渠道信息,提醒观众提高警惕,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防止上当受骗。
所谓“疏”,则是要积极鼓励规范的社会讲解力量参与文化传播。博物馆可以积极探索讲解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在自身讲解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与高校、社区等开展合作,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志愿讲解队伍,以此缓解讲解员紧缺的问题。比如南京博物院的“南博蓝”志愿服务团队,就为观众提供了优质、贴心的公益讲解服务。此外,对于符合条件的社会讲解机构和个人,博物馆可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与他们开展合作,共同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专业的讲解服务。
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当下,我们绝不能让非馆方讲解给这一热潮添乱。只有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规范博物馆讲解市场,才能让观众在博物馆中获得更优质的参观体验,让历史文化得到更准确、更广泛的传播。
让文博热回归文化本真
◎ 王志顺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文博讲解为博取关注,刻意迎合低俗趣味。历史人物的生平被简化为“逆袭成功学”,文化遗产被包装成“财富与权力的象征”,严肃的历史空间沦为猎奇剧场。更有甚者,通过编造未经考证的野史秘闻吸引眼球,甚至在直播中模仿荒诞情节,以轻佻话语解构历史的厚重感。此类内容看似“接地气”,实则以娱乐化、庸俗化的叙事消解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让观众在哄笑中错失了与文明对话的深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迷信色彩的渗透。某些讲解将文化遗产与鬼神传说牵强附会,用“镇邪”“禁忌”等玄虚说辞替代科学考证。这种背离史实的演绎,不仅模糊了文化传承的真相,还可能助长封建迷信思想的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假俗乱”现象的蔓延,折射出多重矛盾。一方面,官方讲解供给不足、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公众多元需求,给劣质内容留下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部分运营者仍停留在“景区思维”,过度追求流量而忽视文化内涵,导致讲解内容偏离教育本位。与此同时,监管机制尚未跟上新媒体传播的速度,海量线上内容鱼龙混杂,专业性与娱乐性的边界逐渐模糊。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文化传播理念的偏差。将历史简化为猎奇故事、将文物降维成网红符号,本质上是将文化传承异化为快餐式消费。这种功利化倾向,既削弱了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也阻碍了公众对中华文明深层价值的理解。
根治“假俗乱”,需从文化传播的源头重塑标准。建立文博讲解准入门槛,制定专业规范,确保历史阐释的严谨性。重点场馆应率先示范,通过分级讲解、学术导览等方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保留文化深度。
创新同样是破题关键。官方讲解需突破传统模式,借助数字技术、互动展演等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例如,用全息投影还原历史场景,用通俗语言解读专业考据,既能提升吸引力,又能守住文化底线。
疏堵结合才能标本兼治。在加强内容审核、打击违规讲解的同时,更应鼓励专业机构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优质文化产品。通过规范授权、培训认证等机制,引导社会讲解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形成多元供给的良性生态。
文化遗产的传播不应沦为流量的附庸。祛除“假俗乱”,不仅需要制度约束和技术监管,更需要文化传播者坚守初心,让每一次讲解成为文明火种的传递。唯有守住历史真实性与文化严肃性的底线,“文博热”才能真正转化为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让文明在当代焕发永恒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