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当“原某某”
◎ 邢志坚

    近日参加一个民间诗词交流活动,当主持人宣布“有请我们的老领导、原市××局×局长讲话”时,这位敦厚的长者连连摆手,诚恳地表示,我是一个平民百姓,什么头衔也没有,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诗友。话音刚落,便引来一片赞许的掌声。

    我认识的好几位成就显赫、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也和这位坦荡、明智、大度的老人一样,退休后事业不辍,成就卓然,可出席公众活动和介绍自己身份时从不让称原官衔或头衔,总是谦虚地自称“某某市民”“某社区居民”或者“退休老人”。这种不图虚名,平实低调的态度不仅没有因放低身段而自贬身价,反倒赢得了更多群众的认可和敬重。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许多公开出镜“露脸”的公众场合,有些人之所以对退休官员“言必称原职”,不仅是出于习惯性的官场客套,更多的还是考虑照顾“老领导”的面子和虚荣。正因为有人习惯了在职时的“头衔”和“官称”,退休后依然对此恋恋不舍,放不下曾经的“官威”排场,不愿意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在公开场合,更要面子,端架子,图虚荣,总觉得人家不叫“官称”就是对自己不尊重,闻之不悦,甚至怒形于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正因为某些退休干部留恋昔日的“官称”,有人也乐意把这些“廉价高帽”相赠,所以“原某某”这类贻笑大方的“准官称”才会在社会上屡见不鲜,大行其道,久而久之竟见多不怪,不少人对此也习以为常。

    其实,这种“廉价高帽”既不合规矩,也有悖常理。职务和官衔本来就有时效限制,一旦离开了任职的岗位,没有了官衔,原有的“官称”自然也就过期作废,失效失灵。即使在“官称”前加个“原”字,也牵强别扭,不伦不类。更何况领导职务不是荣誉称号,不应该也不可能终身享有。如果对已退出领导岗位的退休干部仍以“原”官衔相称,岂不成了虚伪庸俗的“官衔终身制”?

    公仆本色不能丢,劝君莫当“原某某”。我们的干部本来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退休后以一介平民的身份重新回归普通百姓的社会角色,顺理成章,理所当然。随着“官本位”意识的日益淡化和社会风气的普遍好转,对退休干部“言必称原职”的“习惯性称谓”也显得越来越不自然、不适宜。实际上,与那些虚假客套、毫无意义的“原某某”之类的“准官称”相比,把退休干部、退休工人、退休教师等都实事求是地称作“退休老人”或“市民”“居民”更为贴切、亲切,也更能为社会接受。

    前些年网络上曾流行过“几个一样”的段子,其中一个就是“六十岁以后官大官小一个样”,话虽调侃,理却不歪。要我说,还应当再加上一句,“六十岁以后官员百姓一个样”,就是对所有老人,不论过去什么身份、职务高低,都一视同仁,同样尊重,同等关爱。果能如此,谁还能当“原某某”?

当前:3版(2025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