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羊村的执着与坚守
◎ 何娟 周奇

    彝海镇扯羊村移风易俗条例工作记录、结婚报备和登记记录……一摞摞泛旧的笔记本见证着乡村文明的蝶变,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镇扯羊村村委会副主任马伍勒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载着全村婚丧嫁娶的详细信息,更镌刻着基层干部推进移风易俗的执着坚守。这个曾受陈规陋习困扰的乡村,通过三年攻坚,实现红白事减负647万元,获评“2022年度凉山州移风易俗示范村”,走出了一条物质精神双脱贫的乡村振兴新路。

    党建引领 移风易俗树新风

    早上7点,59岁的马伍勒已行走在村道上。这位有着29年“工龄”的老党员,既是政策宣讲员,又是卫生监督员。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2022年5月15日的记录引人注目:“扯羊2组马嘿定各订婚,严格执行彩礼钱10万,‘卡巴’1万元,节约了9万元。”

    这样的转变始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的实施,扯羊村积极构建“党建+村民自治”治理体系,成立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和村常职组成的移风易俗工作专班,针对“舅舅钱”“宰牛过多”等习俗,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单,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要求,限制牲畜宰杀数量,并督促村民提前报备登记婚丧宴席,集中统一办理,杜绝宴外宴。

    “刚开始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压力很大,老百姓抵触情绪强烈。”马伍勒感慨万千。面对难题,村“两委”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先后召开坝坝会30余场,每天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将移风易俗条款翻译成彝语反复宣讲,真正讲到老百姓心坎里,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机制 文明简约润心田

    “严禁索要高价彩礼、严禁干涉婚姻自由、严禁借机谋财敛财……”走进村民皮特阿达家,墙上的“冕宁县移风易俗工作明白卡”格外醒目。

    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扯羊村不仅“破旧”,更注重“立新”。村里设置“红黑榜”,建立“文明积分”制度,将移风易俗与就业培训、评优评先等政策挂钩,明确奖惩机制,并通过“村村响”广播让家家户户知晓。“我家因简办婚事上了红榜,得到了全村表扬。”村民俄尼伍三笑着说。

    此外,冕宁县积极组织文艺巡演走进扯羊村,通过舞蹈、歌曲、移风易俗宣讲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新风尚、新理念深入人心。三年来,扯羊村婚事彩礼从以往50万元降至10万元以内,累计简办婚丧事128场,调解婚姻纠纷9起,共为当地群众减负647万元。

    从“人情债”到“文明分”,从“比排场”到“比家风”,扯羊村的村民们逐渐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认同”,“反对铺张浪费”“弘扬孝亲敬老”等理念日渐融入生活,文明节俭成为新共识。

    深化改革 和美乡村展新颜

    初夏时节的扯羊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很多人都积极参与,争当卫生户,现在环境变好了,生活也更好了。”正在清扫路面的保洁员沙马五三莫说。变化源于移风易俗带来的深层变革,村“两委”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实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制度。曾经垃圾乱堆乱放的村巷,如今文明简朴蔚然成风,人居环境宜居舒适,处处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近年来,冕宁县持续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培育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轨并行,书写着移风易俗的生动答卷,不断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移风易俗是场持久战,必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马伍勒坚定地表示。从抵触到接纳,从约束到自觉,扯羊村的嬗变印证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文明新风吹散陈规陋习,这片红色热土正绽放出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4版(2025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