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手里举着文明劝导标识牌,时而俯身提醒踮脚想要触摸石犀的孩童,时而侧身引导举着闪光灯的游客调整设备,时而话语轻柔耐心解答着观众的每一个问题……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成都博物馆内人潮涌动,记者在“镇馆之宝”石犀旁见到了正在工作中的志愿者孙千惠。
今年是32岁的孙千惠加入“成小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的第八个年头。
“成都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承载着千年蜀都的文明密码。”孙千惠告诉记者,2016年,成都博物馆组织成立“成小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孙千惠得知后立即报名,成为“成小犀”的第一批志愿者,也是“001”号志愿者。
8年来,“成小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围绕成都博物馆基本陈列“花重锦官城”核心展陈,打造“巴蜀千年·薪火相传”项目,从“观众+工作人员”的独特视角,多维度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组建“影舞万象·薪火相传”皮影表演专项志愿者队伍,协助周末儿童博物馆开展皮影展演活动,同时联动社区、学校开展“送文化上门”活动,形成“文化传播+公益实践”特色模式。
忙碌的工作之余,孙千惠总是喜欢泡在博物馆,配合馆方完成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执行,如“文博成小犀”公众号的文章宣发,以及成小犀英语角、成小犀分享会的组织策划。“90后”的她用年轻人的创意为博物馆注入活力,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来博物馆做志愿者,已经成为我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孙千惠说。
放眼全国,各地博物馆积极拓展志愿服务的渠道和范围,为孙千惠这样热爱历史文化、充满激情与热忱的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6049.19万人次,迎来参观热潮。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志愿者队伍成为博物馆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年轻志愿者更是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
明孝陵博物馆志愿者、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学生曹嘉瑜说:“很喜欢在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能够感受历史,并且我认为给游客讲解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从文化的传播者到文明的守护者,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志愿者们,用千万次俯身倾听、温情引导,构筑起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充满青春朝气和文化情怀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