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行走在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学道街,“四川好人”吴光荣工作室的红色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踏进这个约20平方米的工作室,理发区、休闲区、政策宣传和便民设施区布局合理、一应俱全。自揭牌以来,这里定期开展公益理发、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文明实践活动,已然成为乐山老城区温暖的精神地标。
“吴师傅,我想把头发剪短点!”78岁的独居老人张婆婆推门而入,正在整理工具的吴光荣笑着起身相迎。吴光荣今年74岁,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自2008年起已为福利院的老人、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义务理发近万人次,还常年资助困难学生。他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获评“四川好人”称号。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和困难群体,工作室实行‘工作室+项目化’服务模式,培育‘剪爱’文明实践项目,固定每月5日为助老理发日、15日为特殊人员上门服务日、20日为集中服务日。同时,拓展‘工作室+站点’服务矩阵,在嘉州社会福利院、海棠公园等地设立5个服务站,定期上门服务或开展团队集中服务,延伸服务触角。”乐山市市中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吴光荣的引领和带动下,该工作室吸引了周边理发师、修鞋匠、社区工作者等32人加入,通过“服务换积分、积分兑实物、实物促服务”模式鼓励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文明实践。
吴光荣工作室的实践,正是四川近年来推动“好人工作室”建设的生动写照。如今,这些由榜样引领的爱心阵地在巴蜀大地遍地开花,通过四川好人的榜样引领力量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让“好人精神”聚沙成塔。
在赤水河畔的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78岁的“中国好人”胡敬华站在老屋门前,声音洪亮地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传奇。他的工作室自去年筹备起,就吸引了红军后代、专家学者参与,大家齐心协力,让长征精神在四川大地薪火相传,激励着无数儿女。
在内江市威远县的“中国好人”沈泽花工作室,汇聚了包括“中国好人”、盲人教师林建在内的教育工作者、专业志愿者及残联人员等15位核心成员,他们携手关爱残疾孩子、关注特殊教育,积极投身扶残助残事业,用爱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晴空。
黄河上游的阿坝州若尔盖县,“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好人”哈弄夺机的道德模范工作室刚刚成立。这位坚守岗位的乡邮员正带领工作室开展理论宣讲、美德传承等活动,以点滴行动弘扬文明风尚。
在嘉陵江畔的南充市南部县伏虎镇正觉寺村,“四川好人”王新工作室组织老党员、乡贤、返乡青年,成立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关切,用多样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攀枝花的“四川好人”余芳工作室凭借专业调解能力,化解600余件矛盾纠纷。遂宁蓬溪县白庙村的“四川好人”李庭工作室,整合各方力量,助力村民增收。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四川好人”彭克工作室,则以特色项目传播古籍保护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田野,从社区理发点到矛盾纠纷调解室,从理论宣讲堂到古籍保护体验馆,“好人工作室”在四川遍地开花。这些由“好人”模范搭建的平台,正以榜样力量汇聚向善溪流,带动身边人向上向善,共同绘就四川文明发展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