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推进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 明确共建工作要求,把结对帮扶工作情况作为文明单位复审的重要依据,确保结对共建方向一致、标准统一
◆ 明确结对双方文明实践志愿者管理细则、职责分工、资源共享,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化、规范化
◆ 支客司宣讲、红色轻骑代办、“泥脚杆”助农……100余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接地气、暖民心
高考即将来临,“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平昌县税务局组织机关志愿者到挂联的粉壁镇中心社区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向广大群众、学生家长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号召大家反对大操大办,抵制“升学宴”。
这是巴中市推进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为引导文明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建设,今年以来,四川省巴中市积极推进各级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单位联建筑根基,文明实践启新程
近日,在南江县公山镇桃红村,有这么一幕暖心场景。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巴中南江)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提着工具箱来到“幸福蜗居”项目受助对象彭星俊家。他们动作麻利地给老旧的线路做检修、更换老化开关、加固松动的插座,并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彭大爷紧紧握着队员们的手,一个劲儿地道谢:“你们这一来,家里用电可算踏实咯!”这是国网南江县供电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服务百姓的一个生动写照。
为做好精准帮扶,巴中精心选取结对单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服务群众精准为切入点,组织省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依托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创文包保社区挂联机制等,融合志愿服务对象、内容等方面,推动优质资源覆盖基层、惠及百姓。
为确保工作开展顺畅,巴中构建协调联动工作体系,市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县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公共广场、景区景点、书店等公共区域设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四级体系。结对共建单位依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实现任务、资源、项目的调配,组织开展系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基层,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此外,巴中统一标准,明确共建工作要求,根据结对单位实际情况,找准单位共建结合点,制定总体工作方案,明确结对共建的目标任务、结对方式、重点工作等,把结对帮扶工作情况作为文明单位复审的重要依据,聚焦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提出针对性要求,确保结对共建方向一致、标准统一。
队伍联育聚力量,文明实践暖人心
“以前去县城看病,来回要几天,现在好了,在我们镇医院就能得到和县医院一样专业的治疗,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通江县铁佛镇,刚做完检查的李大爷满脸笑意,忍不住感慨起来。而这,是通江县人民医院创新推出“医护人员驻点轮训+社区工作者跟班学习”新机制,组织院级志愿服务队和铁佛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结对共建的成果。
巴中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全市各级文明单位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五大”工作任务,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纳入其中,每周五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大家就纷纷行动起来,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巴中明确结对双方文明实践志愿者管理细则、职责分工、资源共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对文明实践志愿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登记志愿者信息,定期为文明实践志愿者进行增能培训,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文明实践志愿信用银行”,探索“志愿+信用+积分”管理模式,开展“服务换积分、积分兑实物”活动,每季度累计固定岗位分和机动服务分作为文明实践志愿者季度信用积分,并定期进行公示,通过积分兑换物品或者服务的奖励机制来肯定文明实践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强化文明实践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活动联办显成效,文明实践惠民生
通江县针对山区农业技术落地难问题,组织农业农村局、供销社等单位与部分所站联办“泥脚杆助农”专项行动,组建由农技专家、返乡创业青年、电商达人组成的混合编队,农技员蹲点指导 400亩花椒园修枝防虫,解决连续两年挂果率低问题。
南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云平台”,吸纳农业、林业、经信、文旅等部门专业人才和乡村致富能手、田秀才、土专家等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各类技术培训720余场次,为乡镇、企业排忧解难50余件。
巴中把群众需求放在了第一位,结合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及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推出“三色原动力·文明加油站”“需求你来提 服务我来做”“互联网+种子项目”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项目100余个,组织文明单位干部职工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形式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科学理论和党的政策宣讲、文化汇演、农技服务、健康义诊、助残助学等文明实践活动3万余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0余个,受益群众达40余万人次。
在资源整合方面,巴中激活、整合、共享“线上+线下”阵地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零距离。线上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完善“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一体化服务流程。线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主阵地,将活动阵地延伸到城市广场、景区景点、窗口单位、农村集市等生产生活一线,目前已设立公共场所便民利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650余个。
在此基础上,巴中搭建了理论宣讲、文化、科技科普等“5+2”服务平台,创新构建“1+7+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建立支客司宣讲、红色轻骑代办、“泥脚杆”助农等100余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通过线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云平台”了解群众心愿,建立“微心愿”台账,由结对帮扶单位落实专人、投入资金或向社会募捐等方式帮助群众“了心愿”。此外,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由政府出一点、村级经费挤一点、爱心人士或企业捐一点、村民凑一点,每个村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用于保障“微心愿”“志愿信用银行”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