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俊林工作照。 张亮 摄
榜样说 “现在我有了更大梦想,就是培养更多高技能青年人才,锻造更多国之重器,为中国中车技艺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制造业的‘金名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甘俊林,男,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首席技师、冷作钣金工,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左手面罩,右手焊枪,一枪下去,焊花飞溅,精品成型。从刚走上焊接岗位的“萌新”,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甘俊林奋斗了整整20个春秋。用焊接的术语来形容,甘俊林的青春岁月被“焊”得光亮剔透,没有杂质。
2005年,刚满18岁的甘俊林来到位于四川眉山的中车眉山公司工作。从学徒工开始,他就将张志发、伍鸿斌等首席技能专家当作学习榜样,从此开始漫长艰辛的“追星”征程。
每天下班后,他在车间现场要多加练两个小时,并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理论学习;为了穷究焊接技能,他总是“缠着”师傅不断提出问题,师傅被他的好学精神感动,愿意给他“开小灶”,演示各种平焊、角焊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下,甘俊林的焊接技艺越发成熟精进,在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2014年、2016年,甘俊林连续两届向被誉为焊接比赛“世界杯”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发起冲锋,却没能取得理想成绩。“成绩比别人差,不是比别人笨,而是付出得还不够多!”甘俊林更加刻苦地钻研提升技能。2018年6月,甘俊林第三次向“嘉克杯”发起冲锋,在20多个国家的38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和最佳试件奖。
载誉归来后,甘俊林将本领技艺运用于创新创效,参与了公司所有新产品试制和出口货车生产,相继创新和改进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制造工装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提出并实施生产优化方案40余项,创造价值近千万元,使公司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在生产中,甘俊林就像一根“定海神针”,总能解决“疑难杂症”。2018年,公司接到1998辆C80B订单,必须在100天内实现交货,而公司当时的钢结构单班产量只有11台车,完全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甘俊林天天下班后,不是在工位上研究,就是在各条生产线上做流转试验……很快,一条成熟的改善方案形成,在3个月内全面完成订单。
在出口澳大利亚车侧墙焊接变形难题上,甘俊林带领团队,整整一个月驻扎现场,经过无数次攻关试验,首次在国内采用激光焊接和刚性固定技术,成功控制变形量,获得澳大利亚客户的盛赞。
在“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后,“甘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通过“大讲堂”“结对子”“师带徒”等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培养的青工中有16名取得高级技师,8名在省部级、国家级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前三名。
“现在我有了更大梦想,就是培养更多高技能青年人才,锻造更多国之重器,为中国中车技艺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制造业的‘金名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甘俊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