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提、乡贤议、代表定”,开了3场星空夜话会,敲定“宴席不超20桌,彩礼不超5万元”等条款
● 数字治理破困局,村里人也能互动体验“AI+移风易俗”
● 聚焦“培育婚嫁新风、破除殡葬陋习、治理随礼泛滥”,实现结婚彩礼从重到轻、人情往来范围变小、各类操办由繁到简
“过去村里红白事攀比严重,现在按积分制管理,省下钱还能换实惠!”5月12日一大早,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村民王秀兰一边说话,一边忙着打理“党员中心户”门前的文明积分公示栏。
王秀兰的话,正是镇安县以文明乡风重塑乡村振兴内核创新实践的折射。
近年来,镇安县聚焦农村人情负担繁重的问题,全面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实现结婚彩礼从重到轻、人情往来范围变小、各类操办由繁到简。
三级贯通强引领
党员中心户架起连心桥
“党员老李家现在是我们的议事点。”在庙沟镇双喜村,一位村民指着退休干部李光志门楣上的“党员中心户”铜牌跟笔者介绍道。村里将移风易俗纳入基层治理网格,由1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在这个机制下,去年全镇八成以上的红白事操办标准“商量着来”,家庭年均人情支出占比也从28%降至15%。
达仁镇狮子口社区红白理事会章程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民主气息。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银忠回忆:“我们开了3场星空夜话会,收集到27条群众意见,最终敲定‘宴席不超20桌,彩礼不超5万元’等条款。”这种“群众提、乡贤议、代表定”的方式,如今已融入全县156个村(社区)的村(社)规民约。
镇安县建立“县委书记统筹抓总、镇村书记包片落实”的垂直责任体系,将移风易俗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核心指标,实施“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资源清单”转化机制。全县156个村(社区)通过庭院“微协商”,将红白事简办标准纳入村规民约。2024年,成功劝导取消非必要宴请2300余场,释放消费潜力6000万元,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数字治理破困局
云端议事厅连通村民家
“各位乡亲,下周刘家嫁女按新规办,大家手机确认一下。”近日,茅坪回族镇石景村村民马玉芳通过“乡风文明大家说”数字平台参与表决。这个平台集合了线上报备、积分管理、云端议事等功能,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掌上治村”。
今年以来,镇安积极探索“AI+移风易俗”互动体验模式。全县15个镇街156个村社推动“三端融合”,加强项目开发、实物搜集和地域文化加工。形成了“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素材86条(件),并通过新媒体互动展示,助力移风易俗工作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
金钟村开通微信公众号,刊发群众在抵制陈规陋习方面的生动实践。大坪镇开设光影大坪文明工作室,实现红白事线上报备、积分动态管理、不文明行为实时监督,扩大了移风易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文化浸润树新风
非遗工坊传承新美德
“根雕里藏着好家风。”在青铜关镇丰收村非遗工坊,村里的能人方启祥每到周末总教孩子们制作“二十四孝”根雕。镇安聚焦文化浸润,建设12个非遗工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将镇安渔鼓、根雕、剪纸、面塑等民间技艺转化为移风易俗载体,创排的《彩礼风波》地方戏在100个村子巡演,场场爆满。
依托家庭教育“百千万工程”,镇安县精心打造“父母学堂”项目,利用茅坪村史馆等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开展“国学亲子讲堂”公益专题培训、“家风家训”研学活动,助力解决“家庭教育”难点问题,惠及全县近9000户家庭。文化浸润重塑了乡村的精神家园,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镇安县建立跨部门联席机制,聚焦“培育婚嫁新风、破除殡葬陋习、治理随礼泛滥”等婚丧礼俗革新,宣传、教育、民政、市监等多部门开展“婚丧机构、用品市场专项整治”“人情消费预警劝导”等重点行业整治行动,劝导取消非必要宴请2300余场,并进一步规范婚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