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经验来了!四川绵阳用“一刻钟”这样画“圈”
◎ 郭若雪

    ● 3项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

    ● 顶层设计“畅”,在规划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时先“问需于民”

    ● 以社区为“圆心”,步行15分钟为“半径”,“画”出一个又一个便民生活圈

    ● “1921爱心列车”里,有“爱心超市”“爱心食堂”“爱心发屋”“邻里万事帮”……

    3月26日,商务部等11部门印发通知,推广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及开展第二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申报工作。

    此次,四川绵阳市3项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既有顶层设计的“畅”,在规划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时就先“问需于民”;也有承接刚需服务的“顺”,通过鼓励商家党员“亮”身份以及政务服务下沉,让“家门口”的幸福更有温度。

    在绵阳,这场以社区为单元的“微更新”,正在通过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城市注入更多温度与活力,让城市更文明,让市民更舒心。

    “画”一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以社区为“圆心”,步行15分钟为“半径”,“画”一个便民生活圈。如何在这个圈中,更好满足居民需求?

    曾经,游仙区涪江街道韩家脊社区属纯居民型一类大型社区,固定文化活动场所紧缺,社会治安混乱,居民苦不堪言。为彻底解决问题,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社区以集体闲置资产入股的形式,打造了“1921爱心列车”,涵盖“爱心超市”“爱心食堂”“爱心义诊”等服务内容。

    如今,“爱心发屋”里,居民在洗剪吹;“邻里万事帮”房间内,大妈正在配钥匙;旁边的“爱心超市”,购物的居民络绎不绝;“邻里驿站”也挤满了人,两位大爷正在棋盘前厮杀;“爱心食堂”的师傅正在准备午餐……

    社区管理的“烦心事”变为服务居民的“暖心事”。韩家脊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绵阳市从大处着眼,出台《绵阳市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口袋微公园”;在小处着手,创新提供“共享妈妈”社区志愿服务,开通便民社区巴士,推动以旧换新、爱心服务等活动进社区,把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小确幸”拼成幸福“大图景”

    4月9日8时许,涪城区工区街道绵州社区人声渐响。社区居民张小红到楼下的幸福餐厅吃完早餐后,便准备出门开始进行晨间活动。“现在的生活圈很舒适。”张小红告诉笔者,下楼3分钟就有健身器材,有河堤可以步行。锻炼完毕后,5分钟左右就能到便民生活超市选购菜品,还有菜鸟驿站可以线上下单。

    在张小红出行5分钟的路途上,社区还打造了隐市文创园,集纳太平洋影城、金鹰真冰场、大热KTV等新业态,成为休闲娱乐新去处。对张小红而言,这个串联起她日常的“生活圈”,便是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绵阳创建文明城市以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为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品位,完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把创建文明城市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体推进,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

    接下来,绵阳还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以“工匠精神”雕琢城市细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文化品位和治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当前:2版(2025年06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