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列史且(左)和父亲吉列史日(右)在商量填报志愿。 阿布洛哈小学供图
“娃娃们发挥得不错,我们正在一起筛选学校,填个好志愿。”6月29日晚上11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还在忙着帮村里的准大学生们参谋志愿填报的事儿,沙哑的嗓音里透着掩不住的兴奋。
6月25日,2025年四川省高考成绩发布。阿布洛哈村7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有6名上了本科线。曾经小小的穷山村,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收获了幸福的果实。
阿布洛哈村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行政村,坐落在金沙江大峡谷深处,三面环山,一面是河。阿布洛哈在彝语里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或“人迹罕至的地方”。
今年6月30日,是阿布洛哈村通车五周年的日子。过去,村民进出需翻越垂直落差近2000米的悬崖小道,或者是通过溜索横渡湍急的西溪河。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村里的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72%,而比物质贫困更令人忧心的是教育的落后。
从1962年建村到2004年,由于与世隔绝,村里没有建立学校。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全村只有吉列子日的父亲吉列拉火识字。直到吉列子日背着书包翻山越岭去求学,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子才终于迎来了第二个识字人。
“2004年开始,我每天要去河对面的金阳县山江乡小学上学。上学的第一天,阿达(彝语:父亲)和我背上镰刀,边走边砍挡路的枝干开路,出山差不多要花费五六个小时,然后父亲再背着我蹚河,才能到学校。”吉列子日回忆,后来摸清了路,他就自己扛着镰刀去上学。
2005年,阿布洛哈村有了第一所村小,但由于种种原因,读书在当地人眼里并不重要。2020年,随着阿布洛哈村实现了“车路双通”,村民们走出大山,眼界也越来越开阔。不少村民转变了观念,握着吉列子日的手说:“书记,山里的娃要想有出息,还是要像你一样要好好读书!”
今年,阿布洛哈村收获了第一批准大学生。
19岁的吉列史且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553分的好成绩,超出了四川省2025年高考物理类本科批次分数线115分。吉列史且是家中的长子,为了供他读书,父亲吉列史日3年没添置过一双新鞋,裤子补了又补。吉列史且说,“不管去哪里上学,未来,我还是想回到大凉山,用我的知识让家乡变得更好。”
“我一直相信,读书是有用的!”在今年高考中,村里的且沙友子也发挥出色,取得了535分的好成绩。这个爽朗的小伙子说起想要报考的大学的打算时,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扶持,这些年,阿布洛哈村小焕发新生。教室里有了新的课桌椅,学校接入了全省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粉刷一新的操场也成为了学生们运动锻炼的好去处。
吉列子日表示,“知识改变命运”已成为阿布洛哈村村民们的共识,村子里读书氛围起来了,文明乡风徐徐吹拂。目前,在阿布洛哈村村小就读的混龄班学生有31人。对于未来,吉列子日满怀期待:“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成为村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