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四川省巴中市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巴州区作为巴中市的主城区,如何巩固好创建成果,接力建设幸福城市,打造品质生活宜居地?我们需树牢系统思维,整合资源、集成能力,以文体旅深度融合赋能,绘就“聚人兴产”蓝图,丰富巴城内涵,提升城市温度,服务美好生活。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让“山区小城”实现“文明高地”的新跨越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城市经济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巴州区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理念,以系统思维、全局视野谋划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近四年,巴州区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锻长补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注重基础补短与品质提升“双轨并行”,着眼便民利民,不搞大修大建,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陆续启动“三路三广场多节点”系列城市功能提升工程,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83个、整治背街小巷70余条,南坝滨河路全线贯通,串起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和城市地标,打通了巴城两千年历史文化脉络。春风化雨,文明新风浸润心田。以先进典型为引领,全面激活“文明细胞”培育,推动区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实现全覆盖,文明村镇占比达75%以上,先后涌现出“最美独臂教师”杜秀兰等一大批平民楷模、草根英雄,1人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入实施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九大行动”,创新“四单”志愿服务模式,推动12.9万余“红马甲”活跃在巴城的大街小巷。
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为建设幸福城市注入新活力
文化是幸福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方向的精神引导,更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巴城拥有“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三张文化名片,具有“四龛福城”独特标识,历史底蕴深厚,擦亮文化名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为巴城注入精神凝聚力,才能将文化势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如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蜕变新生,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完美转变。体育是激活经济的纽带,是城市的脉搏,跳动着经济活力与文化魅力。
文体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一座座城市解锁“破圈”新姿态、新路径,在文脉赓续、活力迸发、旅居共享的交响乐中,描绘着可触摸、可参与、可沉浸的幸福城市建设新景象。
让文体旅融合成为幸福巴城发展新引擎
推动文体旅融合,不能困守“见子打子”的战术窠臼,更需破除“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让旅游之力赋发展动能。
把巴城打造成大蜀道文旅走廊的重要节点。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是文体旅的简单相加,而是统筹资源配置,错位互补、协同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做好城市片区、特色乡镇、区域景点“三大规划”,协调处理好“区内与区外、城市与乡村、城区与城郊、山上与山下、岸上与岸下”五大关系。
坚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一体融合发展,把巴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大市场来运营,让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推动以城带乡,围绕“产城人一体、城乡融合发展”,以巴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景区(景点)为腹地,串联打造35公里城郊文旅环线和环城绿廊精品线路,让市民和游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体验,为假日经济注入新动能。
今日之巴城,是文明与诗意交织的活力之城——街头巷尾流淌着谦和礼让的基因,山水田园跃动着文体旅融合的节拍。让我们锚定“幸福坐标”,既守护“烟火气里的文明温度”,更守住“山水间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