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服务如何更深入、更精准、更长效——
“‘1+N’+10”=?徐州市贾汪区这样作答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6月24日12点,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房上村“家门口食堂”飘出阵阵饭菜香。“十必联”志愿者张德凤熟练地将热腾腾的饭菜装进保温饭盒,跨上电瓶车直奔村里的老宅院。“赵奶奶,今天有您爱吃的白菜炖肉!”90岁的独居老人赵景玉闻声迎出来,眉眼弯成月牙。

    给村里行动不便及90岁以上的老人爱心送餐,是张德凤每日的“固定日程”。“这些老人子女大多不在身边,吃饭可是头等大事。”张德凤说,老人们吃得健康,她更放心。

    一餐饭食、一次敲门、一句问候,是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十必联”群众工作法让服务更精准、更长效的生动实践。所谓“十必联”,在探索初期为“1+10”包联,即1名志愿者联系10户群众,围绕群众家的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和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10件事提供服务,将服务精准送达“最后一米”。

    近年来,“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已由最初的“1+10”包挂升级为现在的“‘1+N’+10”包联体系:发挥村民小组长、楼长街长等“1”的牵头作用,带领党员、好榜样、热心群众等“N”名骨干组成不少于3人的志愿服务小分队,精准包挂10户群众,联系10件事。

    像张德凤这样的“十必联”骨干志愿者,贾汪区目前有9102名。他们由2166名村民小组长(楼长、街长)带领,组成1853支“十必联”志愿服务小分队,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贾汪的社区楼栋、村落田埂,已累计解决群众难题3.1万件。

    随着实践的深化,“十必联”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逐渐从“联事”向“联心”延伸。

    塔山镇赵庄村村民张西玲曾因丈夫去世封闭自我。“十必联”志愿者赵云龙一次次敲门,让张西玲渐渐走了出来。2021年底,张西玲将自家闲置小院免费提供给村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幸福小院)。“现在我也成了志愿者,看老人们在院里快乐吃饭,我也快乐。”张西玲说。

    依托“十必联”工作体系,贾汪区还创新“吹哨报到”协同共治行动。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网格员)发现问题“吹哨”,86名正科级干部包挂132个村(社区)“报到”,形成“发现—研判—解决—反馈”全链条闭环。

    老矿街道广场社区“十必联”志愿者庞惠的一次走访,印证了“吹哨报到”的治理效能。“小区道路破损,停车位紧张。”居民的“吐槽”让庞惠记在心里,随即吹响“提升哨”,由包挂正科级干部和街道协同职能部门联合办理。两个月后,小区里的崭新路面和整齐车位让居民连连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贾汪区将“文明兴区”战略列入全区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域覆盖基础上,探索建设了群众举步即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如今遍布全区自然村、小区、学校、企业的28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成为“十必联”工作的主阵地。

    “冬有暖气,夏有凉风,‘抬腿就到’,群众都愿意来。”房上村党总支书记刘光付介绍,仅该村就通过整合盘活集体用房、租用农户用房等方式打造了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通过拓展家门口就业功能,让有就业需求和有能力但无就业平台的特殊群体在家门口有钱赚,真正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从“联事”到“联心”,从物质到精神,贾汪区的“十必联”群众工作法正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用细碎而真实的幸福,编织基层治理的文明图景。

 

当前:1版(2025年07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