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出新风尚 “易”起好丰景
——河南省濮阳市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综述
◎ 李红铎 王国胜 王德勇

    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市将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聚焦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顽疾,靶向发力,系统施治,以文明新风滋养乡村振兴沃土。

    深耕实践沃土 构筑文明高地

    阵地资源“活”起来。依托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丰单拐,精心打造了“红色文化主题”文明实践带。把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镇村(社区)里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便民服务站串联起来。

    活动内容“火”起来。通过“文艺+”,宣讲党的好政策、乡村振兴的实招、抵制高额彩礼的新风。理论宣讲、农技课堂、体育赛事、红色电影……两万多场活动,服务群众超过60万人次!深化“资源共享、活动共联”,学雷锋月、“三下乡”、传统节日里,开展贴心服务上千场,场场送到群众家门口。

    群众需求“融”进来。全市2468支志愿服务队,15万志愿者,依托“新时代乡风文明微讲堂”平台,把文明实践活动直接办到百姓的院坝前、心窝里。一批响当当的“濮阳牌”志愿服务品牌立起来了。

    巧用积分杠杆 激活善治动能

    制度创新“干”起来。构建“社区(村)‘两委’干部带头、网格员参与、群众监督”的运作模式,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制”管理台账,制定积分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社区(村居)建设、环境整治、文明新风细化45条标准,建立户级管理台账,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全民参与的积分管理组织体系。

    阳光故事“讲”起来。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宣传策略,不定期开展积分分享活动,邀请参与积分管理的居民分享积分心得、讲述积分小故事,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将积分制工作与基层治理的重点任务有机结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政策宣讲、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志愿服务活动中。

    积分杠杆“撬”起来。安排专人负责居民的积分申报、登记和发放等事项,积分管理情况实行一月一审核,一季度一公示,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居民利用积分兑换日常用品,通过激励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

    靶向破立并举 破除陈规陋习

    婚俗新风“拂”面来。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加重群众负担的“顽疾”,濮阳打出“组合拳”:“制度+自治”双管齐下,斩断恶性循环链。要求各村严格执行婚丧事报备制度,明确时间、地点、人数、规模(天数、桌数、宰牲数)及彩礼金额等关键信息。发动群众监督,落实举报有奖,村村张贴举报码。强化常态监管,各县(区)文明办、民政局组建片区督导组,不定期明察暗访。同时,盘活闲置资源,将村委会场地变为村民集中操办红白事的“共享大厅”,切实减轻群众人力、物力、财力负担。

    殡葬文明“立”起来。各县(区)成立专项治理专班,紧盯重点场所和人群,目标清晰推进。宣传先行,“线上”+“线下”齐发力,全方位普及文明殡葬、绿色祭祀政策。举办“移风易俗宣传月”集中活动。宣传员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群众。组织赋能,健全红白理事会章程,强化其宣传、监督、引导职能。监管加强,规范服务价格,严管非法土葬、乱埋乱葬、违规建墓,倡导节俭文明治丧。

    党员先锋“率”起来。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婚丧筹备“关键节点”,严格落实“两报告一承诺”制度,督促其自觉抵制超标宴席和人情攀比,为群众立好标杆。选树身边榜样,开展“文明村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嘉奖传承好家风、促进和谐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实现“表彰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文明办事。

    厚植文明根基 激发内生动力

    村规民约“硬”起来。指导各县区将抵制高额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特别融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各村(居)通过民主协商,明确彩礼上限、随礼标准、宴席规模等具体细则,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宣传新风“润”起来。在市级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移风易俗快板》《婚事新办倡议》等系列短视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理念。市豫剧团精心创排《零彩礼》《别把婚姻当买卖》等文艺节目,通过快板、广场舞等形式巡回展演,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各村(居)利用大喇叭、宣传栏、文艺汇演等载体,让移风易俗政策入脑入心。

    长效治理“稳”起来。出台《濮阳市移风易俗领域问题排查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即时提醒、周报告、月总结”工作机制,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快速整改。创新开展“每月一主题”活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南乐县“老人集体庆生”、范县“文明积分兑换”等特色做法获评省级优秀案例,为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树立标杆。

当前:A3版(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