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投档分超本科线”是真的,“本升专”也是真的
职校生为何“真香”了?
◎ 本报记者 陈早先

    ● 职业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传统流水线工人正被“数字化现场工程师”取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操作”转向“复合创新”

    ● “大国工匠”郑志明对学员提出三点期望:锤炼极致技艺、保持创新思维、担当传承使命

    ● 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有很多学生都不止一家企业去争抢,实际上每年一到毕业季我们都很痛苦,有很多企业老板给我们打电话我都不敢接,因为我没那么多孩子提供。”近日,河南技师学院副院长称学校珠宝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学生供不应求。

    在2025年高考放榜之际,这条有点儿“凡尔赛”的新闻引发热议。

    与此同时,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高等职业院校入学人数从2019年的369万飙升至2023年的555万,四年间暴增186万人,增速是普通本科的16倍。

    职校生就业率反超本科生,职业本科录取线甚至逆袭普通高校。近年来,职业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得职业本科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开始重新审视职业本科教育的价值。

    从用工荒到人才红利 职业教育破解制造业人才困境

    内蒙古某重点中学的毕业生李楠,今年以超出一本线80分的成绩报考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亲戚们听说我没报211都觉得可惜,但我查过数据,深职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腾讯、华为的就业率超过90%。”李楠的选择并非个例。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大专生就业率达56.6%,反超本科生11个百分点。

    这种倒挂现象在深圳、广州等制造业重镇尤为明显——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人力资源透露,他们招聘的数控技术员起薪1.2万元,却连续3个月招不满人,而同期收到的普通本科简历中,80%缺乏实操技能。

    统计显示,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5年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这种结构性矛盾背后,是产业升级与教育供给的错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传统流水线工人正被“数字化现场工程师”取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操作”转向“复合创新”。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共建的工程师学院为例,其培养的ICT(信息通信技术)人才不仅掌握5G、工业互联网等硬技能,还具备项目管理和跨团队协作软实力,毕业生在华为、腾讯的就业率超过90%。当“高技能=高薪酬”的良性循环启动,社会对蓝领职业的价值认知也逐步改变。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设置安徽第二医学院等32所新本科高校,其中包括宁夏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23所职业本科大学。

    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首批设置的5个职业本科专业中,集成电路工程技术“芯火实验班”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芯火”产业学院),打造了全国唯一集成电路全链条研训一体中试线和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定制培养“懂行业、强基础、专技术、精工具、善开发”的复合型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产业链需要什么,职校就培养什么”的精准对接,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模拟实训到真岗实战 产教融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中德机器人学院毕业仅一年,黄烈群就成长为深圳市金伍源实业有限公司工程师。他将所学化为职场“利器”,凭技术创新性与落地实用性吸引20余家制造企业合作咨询,不到一年就为企业贡献了超1000万元的销售额。

    黄烈群的成长并非个例。近年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锚定国家战略目标,谋划实施“数智人才培养高地、技术研发服务重镇、职教国际交流窗口、师生发展幸福家园”四大发展愿景,积极提升AI时代学校的办学适应性。近5年,学院学生获技能大赛国家奖项143项,338名学生获得HCIE等行业认证,22.51%的毕业生入职华为、腾讯、比亚迪等行业龙头及规模以上企业。

    这种培养成效源于一种深度产教融合模式——把企业车间搬进校园,让教学标准对接产业需求,使学生毕业时平均拥有3个实战项目经历。数据显示,订单班学生就业率超98%,形成“招生即招工”的良性闭环。

    今年4月,博世中国“未来新工匠”职业教育人才公益培育计划第二期发布,标志着这一国内首个由企业主导、公益组织协同、院校参与的产教融合项目进入规模化阶段。项目采用“硬技能+软技能”双轨培养:《智能制造供料单元初级技能培训》课程通过输出博世苏州培训中心双元学徒制教学内容,让学生在40课时内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操项目的完整训练;同时开设职业认知先导课、创新思维工作坊,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与职场适应力。这种“企业出题、院校育人、社会协同”的机制,为破解职业教育“校热企冷”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表示:“我们期待通过这个项目,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输送更多既懂技术又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让‘工匠精神’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

    “要好好研究技术,技术是本质和核心。”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吴学敏看来,职业本科教育应该做到“两个高于”,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上要高于专科,在技术能力上要高于普通本科,从而确保学生进入社会具备扎实的技术和适应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吴学敏认识到,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版,也不是专科教育的加强版,职业本科培养出来的应该是能工巧匠的‘坯子’”。

    从技能传授到文化浸润 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真正的工匠不是重复劳动,而是用双手创造价值——我想学习郑志明大师‘择一事终一生’的定力,打磨零件时专注的眼神,以及面对技术难题‘再试一次’的执着。”6月21日,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联合国家级技能大师团队揭牌成立“大国工匠班”,学员李德顺在开班仪式上动情地说。

    该班首批入选的40名学员中,不乏高考成绩超本科线的学生,他们选择跟随国家级技能大师郑志明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目标直指高端制造业。学员除接受常规课程训练外,还将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实现“入学即入行、上课即上岗”的培养目标,为汽车行业及更广泛产业培育兼具精湛技艺与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精英。

    开班式上,广西汽车集团首席专家郑志明以27年钳工生涯为例,讲述从普通钳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的成长历程。他强调“精度是工匠的生命”,并对学员提出三点期望:锤炼极致技艺、保持创新思维、担当传承使命。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制度化的载体设计。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秉承“工于匠心 信于立德”的校训,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实践。该校轨道交通专业群学生每年参与铁路春运、暑运客运志愿服务达千余人次,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培养职业责任感。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使抽象的职业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同样,博世“未来新工匠”项目不仅传授智能制造技术,还通过“工匠精神工作坊”,邀请企业优秀员工作为职场领路人,分享“十年磨一剑”的职业坚守,让工匠精神可感可知、可学可做。

    课程体系是传承工匠文化的主渠道。今年4月,十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加强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响应这一要求,教育部开展了“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育人活动,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非遗技艺传承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从无奈之选到主动选择 职业教育价值重塑的社会意义

    “先上本科后大专?以为是玩梗,没想到竟然是真的!”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备注招生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引起了强烈关注。“本升专”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实际上,该校已经连续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人数和专业数逐步增加。另一方面,2024年全国有超过30万高考生放弃普通本科,转而投向职业院校。这些现象,标志着职业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

    曾经,职业教育被视为“无奈之选”,而近来,职业教育进一步回归“技能”本位。同时,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完善,“中职天花板”的陈旧观念逐渐被打破。2025年广东省“3+证书”本科批次录取1823人,同比增长34%;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17人被公办本科录取……这种“技能+学历”的双赛道并行,使职教学子既能手持技能证书又能头顶学士帽。

    社会认可度的提升也加速了职教价值的重估。2025年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首次将职业本科纳入评价范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列本科与专科榜首。这种第三方评价的认可,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

    更为关键的是就业市场给出的积极反馈。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更深的层面看,这种转变,反映了人才成长路径的多元化趋势,这对于缓解教育焦虑、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在建设教育强国、制造强国的征程中,“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

 

当前:3版(2025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