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文惠民
——云南蒙自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 丁莲 曾淼

美丽的蒙自南湖公园。

蒙自市“红色小蜜蜂”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蒙自市打造“南湖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开启了蒙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夜间模式。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幸福底色,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历经十年不懈奋斗,光荣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十年磨一剑、今朝绽芳华,蒙自这座城市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部关于信念、坚守与奋斗的文明史诗。

    从“旁观者”到“践行者”,全民参与激发文明内生动力。深冬凌晨五点的蒙自街头,寒风裹挟着密密细雨而来,52岁的环卫工人郑丽转握着扫帚的手已被冻得通红,凌晨五点的街头还有一群蒙自冬至文明实践志愿者,他们给环卫工人带来热气腾腾的汤圆。“大姐,天冷,吃口热乎的!”,这份带着浓浓温暖的善意,恰似这座城市文明里最温柔的注脚,它不是华丽的宏大叙事,而是街头巷尾的烟火寻常。80多岁的方能安老人是蒙自南湖边的“活地图”,他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南湖畔当“义务清洁工”,用自制长柄夹拾起南湖漂浮的垃圾,铲除小广告。起初有人笑他“自讨苦吃”,但慢慢地,晨跑的年轻人帮忙提垃圾袋,遛弯的老人也加入捡垃圾队伍,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在蒙自随处可见。

    每个人的微光都在照亮他人,获得感与幸福感节节攀升。网约车司机高清、抗癌斗士李亚杰、高龄勇士杨天佑勇救落水人员;退休医生普英、护士严金玉路边救助突发疾病路人;老党员张建生自掏腰包把自家庭院打造成“红色阵地”供居民免费使用;8岁的王雪萌加入“红色小蜜蜂”志愿宣讲队,用稚嫩童声讲述西南联大故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感染着每一位听众,300多名同学自发加入志愿讲解队伍……这些故事里,有生命对生命的托举,有信念对困境的突围,更有文明基因在血脉中的自然流淌。每一位市民的行动都在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形象,这里没有孤岛,每个人的微光都在照亮他人,时刻演绎着城市与市民的双向奔赴。

    用“幸福账单”书写幸福记忆,办好民生实事筑牢根基。“15分钟生活圈”让市民生活更便利,蒙自市共建成174个公园、141.25公里城市绿道,绿地率达40.64%,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87.12%,完成13个绿美社区建设,城市更新项目不仅解决了基础设施老化问题,还增设老年食堂、儿童乐园等便民设施,真心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夜幕降临,蒙自“南湖夜校”的灯火次第亮起,从农民工到企业高管,从银发老人到青涩学生,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相遇,外地来的赵琴抱着夜校课程笔记,眼里闪着光:“以前总觉得自己像城市的过客,现在夜校里的每一堂课,都能让我找到归属感。还能认识新朋友,生活很充实!”1.98万人次的培训记录,刻录着这座城市对每个奋斗者的托举,“以文化人,以文惠民”,让每一个来到蒙自市的人都能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

    “双向奔赴”踏上文明路,共建共享绘就文明新图景。解决31万件问题,解决率达93.81%。“i蒙自·随手拍”平台的后台,每天都上演着温暖的接力。当市民王先生随手拍下路灯损坏的照片上传后,不到24小时,亮起来的不止有路灯,还有群众对城市治理的信任。610名网格员穿梭在157个网格中,2388名楼栋长敲开百家门,他们记下的每一条建议,解决的每一个难题,都在用行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新安所街道的百年石榴园里,“农民读书会”的小桌子上,放着一本本种植笔记,蒙自石榴栽培技术发起人高光明正在给村民们传授自己精心提炼的石榴修剪26字口诀。村民自发组建“文明宣讲队”,将科技知识与家风家训结合,让文明乡风扎根田野,化作连接城乡的纽带。

    目前,蒙自市共创建9个全国文明单位,4所全国文明校园,2个全国文明村镇,当60万市民齐声喊出“蒙自因我文明,我因蒙自幸福”,这场关于文明的接力赛,永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向前的脚步和越来越温暖的未来。

 

当前:4版(2025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