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绘烽火
◎ 谢远林

    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特务活动十分猖獗,我党地下工作如履薄冰。1933年1月,为打通从上海到瑞金的交通线,我党的一个特别行动小组与敌方情报人员在隐蔽战线上斗智斗勇,经过一个月零三天的生死较量,最终完成党中央机关战略大转移这个“千里江山图”计划,小组成员几乎全部遇难。

    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先锋派”作家孙甘露,他创作的这部近25万字的长篇谍战小说《千里江山图》,情节曲折、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读来余味无穷。

    这部小说能吸引众多读者一口气读下去的原因,首先应该是《千里江山图》这个书名,它有多重含义:除了对应宋代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它还是此次转移行动的代号;“千里江山图”字面上也跟红色革命江山相对应,它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作者孙甘露说:“《千里江山图》不仅仅是一幅画,它也寄托了中国人的感情,对国家、民族、历史、个人,包括艺术。”

    此外,小说的情节异常精彩。

    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陈千里设计完成“千里江山图”的任务,另一条是查出党组织的内奸。作者以悬念、伏笔、铺垫等多种写作技巧,推进故事情节的徐徐展开,形成小说特有的艺术特色。比如:故事情节充满悬念,跌宕起伏。

    小说以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召开的一次机密会议开篇,但开会地点的暴露,使参会者未及逃离就被敌人拘捕,只有少数成员侥幸逃脱。此后,我党特工陈千里临危受命,他以过人的胆魄、智慧与能力组织实施这次转移计划,最终将潜伏在我党内部的敌特卢忠德除掉,并安全送走了中央重要领导浩瀚同志。在环环相扣的矛盾和冲突中,小说带给读者以震撼的精神享受。

    小说还以大量史料还原了当年上海的社会生活。

    从繁华的南京路到狭窄的弄堂,从高档的咖啡馆到简陋的民居……每一个场景都让读者不自觉地回首那个动荡的艰难岁月。

    对上海弄堂的重点着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陈千里两次在逼仄曲折的弄堂与特务周旋,弄堂成了陈千里展现过人功夫和决断能力的依仗。通过对当年上海生活的展现,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跃然纸上。

    这部小说面世后好评如潮。“时代激流中的信仰与牺牲,暗战中的悬疑与谋略,极端环境下的忠诚与背叛以及爱与离别……让人沉浸其中又回味无穷。”学者刘擎的高度评价不仅印证了小说的文学价值,更揭示了其精神内核。

    当然,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作者对每一处“微观战场”的工笔勾勒,从弄堂巷战到报纸油墨都暗藏历史玄机。

    首先,小说中的数百处地名都有历史渊源。比如鲁迅等人去过的水沫书店和辛垦书店,还有孙中山到过的扆虹园等,这些对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等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艺术求证。

    其次,小说还巧妙地插入一些经典文本。例如,陈千里与易君年第一次接头时,出现歌剧《图兰朵》海报上的一句台词“在图兰朵的家乡,刽子手永远忙碌”,这个足以让所有观众落泪的悲情故事,很好地隐喻了革命者向死而生的慷慨和悲壮。

    第三,小说多处出现源于事实真相探寻的“真实”历史细节。例如,凌汶从一张《广州民国日报》上登载的龙冬被军警包围的地点豪贤路天宫里后街23号,联想到数年前一张照片的背景,断定易君年就是那个潜伏我党的内奸。

    陈千里从偶然发现卢忠德曾于1929年6月11日到香烟铺订购香烟,以及当天的《广州民国日报》上登载的消息,明白了卢忠德冒用龙冬化名易君年,并打入我党上海地下组织的真相。

    这些细节表达了这样的情感:无数革命先烈也向往岁月静好的幸福生活,但建设千里美好江山的使命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迎难前行。

    作者以历史作底色,用细节作颜料,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将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程通过笔端沉重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千里江山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前:B4版(2025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