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猫考生被取消招录资格的警示

    编者按>>>>

    一则看似普通的事业单位招录公告,近期引发舆论风暴。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曾因虐猫被华中农业大学给予严重警告处分的苏某某出现在《桂林市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进入考察人选名单》中。不少网友认为,苏某某个人道德品质存在问题,并不适合从事公共服务类岗位。《南方都市报》记者日前从当地获悉,经考察核实,考生苏某某不符合相关招聘条件,取消其招录资格。

    去年12月,《南方都市报》曾对华中农业大学一学生伤害流浪猫事件进行报道。随后,学校通过调查后发布情况通报称,在校生苏某某将5片人用某类药物碾成粉末,分次兑水投喂了校内流浪猫,学校决定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

    虐猫考生被取消事业单位招录资格,引发舆论热议,这一事件也带来多重警示。

    警示公众——

   今天的道德选择,是在为明天投票

    ◎ 苑广阔

    这场始于网络举报、终于官方认定的处置,不仅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写下生动的注脚,而且为网络时代的所有人敲响警钟:个人私德已不再是封闭的私域话题,而是随时可能影响人生走向的“信用账户”。

    虐猫考生被取消招录资格,当地人社部门的处理完全合规。当虐猫视频这类客观证据存在,招聘单位依据既有规则作出拒录处置,既是对程序正义的坚守,也是对公共职位特殊属性的尊重——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工作人员理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价值导向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这起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当事人的不当行为发生在校园生活领域,且与报考岗位无直接关联。但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已经改变:在“全民麦克风”时代,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被置于“数字放大镜”下检视。苏某某虐猫的视频去年或许只在校园小范围传播,但“数字足迹”不会消失。就像网友所言:“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在某个角落留下的痕迹,总有一天会找上门来。”这种技术特性正在重塑道德约束机制,过去可能被“熟人社会”包容的失范行为,现在随时可能成为全网关注的公共事件。专业能力可通过学习提升,道德底线一旦失守,便没有立足于某些领域的资格。

    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在于,此事标志着道德评价体系正在发生代际更迭,年轻一代对“尊重生命”有着更高期待,动物保护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动物福利视为文明社会的标配,虐猫这类行为就不仅是私德瑕疵,而且触碰了社会文明的底线。事业单位招考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其选拔标准自然需要回应这种社会价值观的进步。

    站在更广的视角看,拒录存在道德问题的考生,并非要倡导“道德完美主义”,而是提醒我们:文明社会的运行既要靠法律条文来保障,也要靠道德共识来推动。据报道,某地曾给虐猫者开出治安管理处罚罚单,多个省份将“违背公序良俗”纳入公务员政审负面清单,这些制度创新都在诠释同一个命题:道德从来不是虚无的标尺,而是具体的人生成本。

    苏某某的遭遇启示我们,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建设性做法不是抱怨“网络审判”,而是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行为选择——因为今天的每一个道德选择,都在为明天的自己投票。

    警示招聘方——

    应将品德考察融入招聘全流程

    ◎ 孔德淇

    虐猫行为不仅是对生命伦理的公然践踏,更是人性中残忍与冷漠的具象化投射。事业单位承载着公共利益与社会价值,其从业者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政务服务质量。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道德不是“加分项”,而是“必选项”。

    对一个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便民服务岗位而言,从业者的共情能力、同理心和责任感,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素养。试想,一个对弱小生命缺乏悲悯的人,如何能在面对群众诉求时保持耐心?一个曾肆意践踏生命尊严的人,又怎能在服务中传递温暖与善意?公共服务的实质是为民服务,缺失道德温度的双手,“握”不住群众的信任。

    桂林市此次的招聘公告明文将“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列为基本条件,这并非孤例,而是公职人员招录的普遍准则。比如,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明确要求考察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审视不少事业单位招聘简章,“无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往往是标配条件。这些规定环环相扣,共同构筑起职业准入的道德防线,释放出手握公权力者必须先过“道德关”的清晰信号。

    此次,《桂林市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进入考察人选名单》公布之后就遭到质疑,也为其他地方的公职人员招录敲响警钟。不少声音表示,苏某某已经通过笔试、面试,进入考察环节,如果没有网友将苏某某曾经的行为披露出来,他在考察名单公示环节会不会成为“漏网之鱼”?虽然苏某某在考察名单公示环节被取消录用资格,但已挤占了其他人报考和被录用的机会。因此有声音建议,在事业单位招聘报考条件、资格审查环节,除了学历、能力等硬指标,恐怕还应有其他方面诸如劣迹行为的审查,以有效识别存在道德瑕疵的应聘者。要建立更科学、规范的道德评估体系,将品德考察融入招聘全流程,既避免泛道德化的极端,也防止走过场的敷衍,才能让德才兼备的标准落到实处。唯有将德才兼备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才能让职业准入真正成为守护公共利益的“过滤网”。

    从虐猫考生的劣迹被曝光到取消录用决定落槌,这场风波最终以维护公共利益的裁决落幕。这不仅是对网友声音的回应,更是一堂全民参与的“道德公开课”,让人们看到,在公共服务领域,唯有守住道德底线,方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警示高校——

    学生道德不过关,人才培养就不过关

    ◎ 杜建锋

    因虐猫被取消录取资格,苏某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将这起事件放在教育视野来看,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对于促进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作用。高校应当加强生命教育、道德教育,防止出现“高才低德”“有才无德”的畸形人才。

    高校注重知识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光有知识的传授还远远不够,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就撑不起知识的高楼大厦,承载不起人生的沧桑厚重。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美德为核心的事业,高校需要将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等纳入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树立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生命教育即塑造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其本质是“使人成为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应当贯穿于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珍重自身生命的同时,也敬重其他生命,每个生命都拥有独特的价值和尊严。“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要让大学生学会和其他生命和谐共处,这既是智慧的选择,也是道德实践的具体升华。

    人与其他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如何与其他生命相处,应当是生育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虐待动物,获得刺激感,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变态愉悦,这是心理畸形的体现。如何处理人与猫狗等伴侣动物的关系,亦是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补上这一课,不仅是人格完善的需要,也是彰显现代文明的需要。作为高校,要拓展生命教育空间,构建起完整的生命教育生态圈,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降低消极情绪和减少伤害行为,塑造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所谓人才,指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过关,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人才培养不过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完成。这样的人即使就业了,到了社会上,也难以成为栋梁,甚至可能危害社会。

王怀申 作

当前:3版(2025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