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文明并非高楼大厦、繁华街道的物质表象,更蕴含着润物无声、启智润心的文明情怀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通过科创、生态、健康、人文赋能,形成以智慧化、人本化、品质化为特征的新型城市文明范式
● 文化自信自强与城市建设、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不断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精神内核塑造的关键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今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召开,提出要大力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方向,注入动力。加快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和文明乡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是时代发展的新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成果积淀与进步水平。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跃升,是时代所需、发展所需、实践所盼。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发展动力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从2005年开始至今,不仅为城市发展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更让城市在文化建设、品位提升和道德进步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今,城市发展动力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城市发展从注重创建达标向追求内涵式城市建设、从政府主导的模式升级为全民共建共治体系、从阶段性城市管理深化为常态化城市治理,从更注重精神领域的文明建设向全方位城市发展深化。
城市文明蕴含润物无声的文明情怀,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践行与鲜活彰显。城市文明并非高楼大厦、繁华街道的物质表象,更蕴含着润物无声、启智润心的文明情怀。这种情怀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刻回应与生动体现。一方面,于细微处着手,从人民日常需求出发,以文化软实力厚植城市的底蕴根基,以道德风尚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治理肌理,最终汇聚成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城市名片;另一方面,城市文明建设绝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是新时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成果,是检验党的理论政策是否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的试金石,更是凝聚推动城市振兴的系统工程。
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开启精神文明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城市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空间,凝聚着人类发展的精神力量。从“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不仅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战略支点,更是城市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和重塑,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中体现人类发展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凝聚着人类发展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通过科创、生态、健康、人文赋能,形成以智慧化、人本化、品质化为特征的新型城市文明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城市新文明。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了人类城市新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城市文明建设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速度、规模与质量的统一,而且中国式现代化还将城市视为“生命体、有机体”,构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体系。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在生产力中,是一种智能要素,一旦与生产资料、劳动者结合在一起,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为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效益。城市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指向未来的过程,需要不竭的创新动力的支撑,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城市文明绵延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城市精神与品格,到创新赋能与生命力,再到治理与制度保障,都体现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精神、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从文明城市的单一建设目标迈向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城市文明”体系,这一转变不仅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调整,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路径与核心要义。
城市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文明建设不仅承载着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更是通过理念创新与路径探索,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不仅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为如何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发展动力。
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关键之举
文化自信自强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根基。文化自信自强与城市建设、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不断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精神内核塑造的关键路径,有利于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创新,厚植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人民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城市发展独一无二的脉络记忆。传承创新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所在,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一方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绽放新彩,增强文化传承力与凝聚力,城市要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脉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城市要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创新产业模式和平台建设,打造城市独特闪亮的“名片”,丰富城市积极向善的文化内涵。
大力推进文化繁荣,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城市文明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系统优化,要大力推进文化繁荣,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铸就“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的现代城市典范。一方面文化铸魂,以文化自信铸就城市品格。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创新基因融入城市,塑造现代都市精神坐标,真正提高城市魅力,让生活因城市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出彩。另一方面,滋养道德根基,增强城市凝聚力与归属感。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铸就城市精神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深化城市文明建设和文明乡风建设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呈现互补共融的辩证关系,城市扮演着文明承载者、行动者、建设者、展示者的重要角色,乡村则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所以城市文明建设要用融合发展、协调建设、系统推进的思维看待城市发展,要用更深的影响力推动城乡文明共进,用更大的视野拓宽城乡文明建设的界限,用更多的成果促进城乡文明发展。另一方面,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共生关系,二者通过资源互通、价值互融与路径共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演进模式。城市高效而不失温度,乡村宁静而富有活力,城乡文化资源自由流动、功能互补协同、文化传承相互浸润,城乡文明的融合重在互鉴互补,既要以城带乡,又要以乡促城。以城市文明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城乡文明协调融合新局面,对于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