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旗红”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重点打造的理论宣讲品牌。近年来,杂多县依托“澜沧旗红”双语宣讲团,深入基层各领域,为广大牧民群众精心准备了形式多样的宣讲“套餐”,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创新发展。该宣讲团获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创新形式
让理论宣讲更具吸引力
“你觉得环保离你很远吗?其实,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近日,杂多县结多乡开展的一场宣讲活动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看。
活动现场,一个关于环保的小品以藏汉双语形式上演,演员将环境保护及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巧妙融入剧情,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一名群众表示,此次演出让他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演出结束后,宣讲团成员与牧民群众互动交流,解答生产生活中的政策疑问。
这次活动是杂多县“澜沧旗红”双语宣讲团联合文艺轻骑兵队伍开展的“文艺+宣讲”实践。杂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尕瑞卓玛介绍,2022年成立的“澜沧旗红”双语宣讲团,由县政协、县文联、县法院等多部门优秀骨干及民间志愿者共12人组成。该团队创新采用“文艺+宣讲”“故事+宣讲”等形式,深入基层一线,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方针政策融入实践,让群众在文化体验中接受理论教育。截至目前,“澜沧旗红”双语宣讲团已开展各类宣讲28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超10万份,服务群众15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杂多县针对牧民群众、机关干部、学校学生、企业从业者等不同群体,分类组建宣讲队伍,实现县域各部门行业领域宣讲全覆盖。
近期,由杂多县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健康宣讲团,走进新城区敬老院开展宣教义诊活动。活动中,宣讲团以“服务+宣讲”模式,围绕慢性病管理、膳食营养等健康知识进行科普,并为老人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等医疗服务,获得广泛好评。
融合发力
让宣讲渠道更宽广
在创新理论传播路径方面,杂多县发挥媒体矩阵优势,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依托,借助“杂多在线”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开展微课堂、微讲座等线上理论宣讲活动,并开设健康科普、法治宣传等专题栏目,通过打造 “‘关键少数’带头学、宣讲队伍广泛讲、媒体平台及时推”三位一体传播体系,构建“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理论宣讲打破时空限制,触达每一位群众。
打开“杂多县融媒体中心”微信视频号,一则藏汉双语包虫病预防知识短视频映入眼帘。凭借宣讲团成员生动的讲解和实用的内容,这条短视频获得群众广泛关注,阅读量、转发量及点赞量均过万次。
杂多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宝力格说:“我们每月定期推送健康科普短视频,聚焦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从转发量、点赞量、评论量上来看,这类短视频比较受欢迎。”
数据显示,今年,杂多县新媒体平台已累计发布5期健康科普视频,总阅读量突破52.5万次,互动数据表现优异,展现出新媒体传播在理论宣讲和知识普及领域的显著成效。
打造队伍
让宣讲质量更上一层楼
如今,“澜沧旗红”双语宣讲团已成为杂多县理论政策传播的金字招牌,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尕瑞卓玛说:“这个宣讲团声名大噪,得益于县上严格的选拔机制与成员的深耕细作。”
“澜沧旗红”双语宣讲团成立之初,杂多县便以牧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锚定医疗、养老、教育等牧民群众关切领域,将其作为理论宣讲的重点方向,通过面向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企业等不同领域开展公开遴选,组建起一支由政治素养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宣讲能力优秀的骨干力量构成的专业队伍。“部分成员更是经宣讲竞赛选拔、单位推荐脱颖而出。”尕瑞卓玛说。
成员入选后,双语宣讲团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持续提升成员理论水平。今年以来,“澜沧旗红”双语宣讲团成员已参加各类培训5次,有效强化宣讲能力建设。
据了解,双语宣讲团推行“精准化宣讲”模式。每次宣讲前,成员均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宣讲主题制定个性化方案。
俄古才仁是查旦乡人民政府乡村振兴信息员,他有一个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每次宣讲的策划思路与内容要点。他说:“为提升宣讲实效,每次宣讲前,我都会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学习优秀案例等方式充实知识储备,并注重在宣讲中融入详实数据与鲜活案例,使宣讲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有说服力,让政策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共鸣的生动表达,进一步增强传播效能。”
杂多县“澜沧旗红”品牌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深耕基层理论宣讲的“沃土”,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扫码查看视频
玉树州杂多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