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邻水县桅子村 全国文明村的“蝶变密码”
◎ 林庆

柑子镇桅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全景图。

    青山如黛,溪水淙淙。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葱郁的绿树之间;精心设计的文化展板,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漫步四川邻水县柑子镇桅子村,仿佛置身一幅流动的田园诗画——这里,是城里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更是村民们挺直腰杆的美丽家园。

    2025年5月,这份“美”得到了国家级的认可:桅子村荣登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榜单。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如今令人艳羡的“绿富美”,几年前还顶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它的华丽转身,蕴藏着怎样的“振兴密码”?

   塑“形” 从泥泞到坦途 环境“换新颜”

    桅子村的蝶变,始于脚下路的改变。

    村民吕剑平还记得几年前的光景:“那会儿啊,出门看天!一下雨,泥巴路就成了‘糨糊塘’,不穿高筒雨鞋根本出不了门,深一脚浅一脚,摔跤是常事。”他指了指脚上锃亮的皮鞋笑道,“现在?你看,皮鞋随便穿!村里40多公里路全硬化了,雨天出门再也不发愁。”

    道路的延伸,是桅子村环境整治大行动的缩影。关键举措在于:通路,累计新改建村级公路40.6公里,打通了桅子村的“任督二脉”;治污,实现生活垃圾100%集中分类处理,彻底告别“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美居,全面完成院落“五改三建”(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建院、建园、建池),让“脏乱差”成为历史记忆。

    路畅了,村净了,家园美了,村民的心气也随之提升,桅子村为文明振兴打好了坚实的“地基”。

    铸“魂” 从家风到国魂 文化“润心田”

    环境美了,人心更要美。桅子村深谙此道,让文明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

    村头的“家风家训展示墙”下,几位老人正指着墙上的内容,给孙辈们细细讲述。这里定期“晒”出的“孝老爱亲户”“好媳妇好婆婆”事迹,成为村民争相学习的榜样。“‘晒家风·比形象’‘除陋习·树新风’这些活动搞起来,大家比着学、争着好,风气自然正了!”一位村民由衷感慨。

    ——文化传承:桅子村是清末爱国将领、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故里。

    ——建馆传承:精心打造李准文化陈列馆,免费开放,让历史触手可及。

    ——艺术再现:出版书籍、创排川剧《南海李准》,用生动的艺术形式讲好爱国故事。

    游客胡渝姗带着孩子刚从陈列馆出来,她感触颇深:“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家乡出了李准将军这样的民族英雄,了解他保卫海疆的事迹,特别能激发爱国心。这种‘活’的历史教育,书本里学不到。”

    好家风涵养文明乡风,英雄事迹铸就精神之魂。桅子村的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内核”动力,也擦亮了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赋“能”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生 产业“活血脉”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桅子村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盛夏时节,郭家山李子园里,金黄的果子压弯了枝头。业主殷久明正忙着指挥采摘:“咱这李子,占了个‘天时地利’,海拔高、品质绝,就突出一个‘脆、甜、爽’!还正好错峰上市,不愁卖!”言语间满是自豪。

    好产品如何飞出山沟沟?桅子村的答案是强大的组织力。

    支部引领:村“两委”化身产业发展“主心骨”和村民“贴心人”;平台赋能:“我们主动出击,对接各大电商平台,把李子的‘身份证’(品种特性、口感优势、种植环境)详细提供,同时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驻村队员周小川介绍道;多元发展:村集体主导建成度假山庄、酒厂、绿色有机魔芋基地,投资135万元兴办粮食加工厂;利益共享:创新“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产业纯收益的60%直接装入农户腰包。

    成果数据: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文明最坚实的支撑。

    村党总支书记杨福平道出关键:“桅子村的秘诀,就是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合力,扭住产业兴旺‘牛鼻子’,让‘产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发展共享’从目标变成现实,激活了内生动力和资源潜力!”

    产业多元化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紧密,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增收同步,为文明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持续动能。

    从泥泞小路到康庄大道,从环境“塑形”到文化“铸魂”,再到产业“赋能”,桅子村的每一步蜕变,都精准踩在了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鼓点上。

    其核心密码在于,一手抓环境整治,擦亮乡村“颜值”;一手抓文化引领,丰厚乡村“内涵”;更关键的是,紧紧扭住产业兴旺这个核心引擎,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这“三位一体”的振兴密码,让昔日的贫困村完成了“颜值”与“内涵”的双重逆袭,最终捧回了“全国文明村”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桅子村的故事证明,文明托举起的振兴之路,不仅通向富足与美丽,更通向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未来。它的成功实践,如同一把可复制的“金钥匙”,为更多渴望蝶变的乡村提供了生动的振兴样板。青山绿水间,桅子村的文明之光,正照亮更广阔的田野。

 

当前:B2版(2025年07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