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实践绘就发展新图景
——青海湟源县从移风易俗到乡村振兴的多元探索之路
◎ 樊永涛

夏日湟源县乡村风貌。 王冀栋 摄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以多元创新实践书写发展答卷:从“三驱联动”激活移风易俗文明基因,到家校社协同绘就育人同心圆,再到上泉尔村强基兴产惠民生的振兴之路,这座湟水之畔的小城激荡出蓬勃生机。

    “三驱联动”

   靶向治理激活文明基因

    湟源县紧扣移风易俗核心任务,探索出“城乡分治、文化赋能、激励驱动”的“三驱联动”实践路径,推动文明治丧理念从“约束”变为“自觉”。

    城乡分治,打造治丧“双轨样本”。湟源县针对农村与城镇社区治丧需求差异,实行“分而治之”的工作策略。

    在农村,“一碗熬饭办丧事”模式破解“大操大办”困局。过去农村办丧事讲究“宴席规格”,常致家庭“因丧致负”。湟源县抓住群众“重情义、轻形式”心理,倡导“简宴不简情”理念,以热乎的土豆、萝卜、牛肉熬饭替代高价宴席。亲戚邻居围坐叙逝者生平、话相处温情,既保留乡土风味,又减轻“比排场”压力。该模式今年2月入选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案例。

    在城镇,“米油回礼免丧宴”化解“场地局限”难题。城区居民居住分散,集中办宴席场地有限,湟源县创新推出以成本不足百元的大米、食用油作为吊唁回礼的方式,既表达感谢,又避免高成本宴请,成为“城区治丧新范式”。

    文化赋能,让文明理念“活起来”。湟源县以“文艺+宣传”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矩阵。线上,“湟源融媒”“文明湟源”等本地账号发布公益广告、图文稿件110余条。其中短视频《“一碗熬饭”里的文明密码》记录农村治丧前后对比:从前宴席满桌剩菜、主家疲惫,如今熬饭热腾、亲友谈心,引发网友共鸣。线下,湟源县将“厚养薄葬”融入地方文艺,编排《贤孝新声·厚养薄葬》《尽孝要趁早》《破局》等30余部情景剧、小品、皮影戏,用湟源方言、贤孝曲艺等本土语言讲身边故事。如小品《尽孝要趁早》以“一碗熬饭”为背景,讲述子女因忙碌忽视父母、最终悔悟的故事,网络浏览量突破140万次。

    此外,湟源县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开展文明祭祀、移风易俗宣讲等活动710余场,通过文艺表演、知识竞答、“孝老爱亲”典型选树等形式,覆盖群众超1.2万人次,让政策宣讲变为“群众乐参与、能共鸣”的文化盛宴。

    激励驱动,激活文明“内生动力”。湟源县创新“激励机制”,用“硬约束”立规矩、“软激励”暖人心,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全县154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宴席标准、随礼上限、办事天数,形成“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回访”全链条管理。红白喜事须提前报备,理事会成员全程指导。今年以来,理事会累计召开婚丧议事会110余场,规范红白事150余起,减少非必要宴请58场。

    与此同时,湟源县推出“一证通享”志愿服务激励模式,志愿者凭“志愿者证”可在6大类合作商户享受专属折扣。该模式推行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从185人增至220人,参与移风易俗宣传、红白事服务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如今的湟源,街头少了大操大办的喧嚣,多了孝老爱亲的温情;社区少了攀比浪费的焦虑,多了勤俭节约的从容。这场“三驱联动”的移风易俗实践,正以更温暖的姿态、更强劲的动力,推动文明之花在湟水之畔持续绽放。

    家校社协同

    画好成长“同心圆”

    夏日的湟源县,蝉鸣与书声交织,校园里的少年们在劳动实践中露出灿烂笑容,家长课堂上的交流声里满是教育的温度。近年来,湟源县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湟源模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温暖晴空”。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堂课,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湟源县从顶层设计入手,为育人事业筑牢根基。2024年,《湟源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创建及家庭教育工作方案》正式印发,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与实施路径,为家庭教育工作注入“制度动能”。2024年12月,湟源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功获评“市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标志着全县家庭教育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迈出关键一步。通过高位统筹,各部门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让家庭教育从“软任务”变成“硬约束”,为后续服务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孩子进入青春期总闹脾气,以前我只会着急,现在听了讲座才知道,原来沟通需要‘共情’。”在湟源县某中学家长课堂上,一位母亲的分享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精准发力,是湟源模式的鲜明特色。

    聚焦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健康,湟源县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专题研讨、磨课讲课,围绕“春蕾计划——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主题,13名讲师深入全县20所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系列讲座32场次。

    对于困境儿童,湟源利用“六一”等时间节点,组织“爱心妈妈”们为全县14所学校的655名9-15岁女童发放“春蕾护花包”、对结对家庭进行集中入户慰问,助力女童健康成长……这些“精准滴灌”的关爱,像春风化雨般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湟源县还积极搭建平台,汇聚部门、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多方资源,让育人事业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2024年,湟源县承接省人大、省妇联《青海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前评估调研,为全省家庭教育立法提供“湟源样本”。同年,青海首个全国“爱暖万家”公益项目落地,100户困难家庭成为首批受益者,48名关爱服务志愿者与困难家庭结对,从物资帮扶到精神陪伴,持续开展暖心行动。

    在服务形式上,湟源更注重“沉浸式育人”。首场亲子游学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在山水间感受家乡之美;“少年躬耕知辛劳,田间课堂育成长”亲子劳动实践,家长与孩子共同体验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节假日里,17场未成年人保护、预防违法犯罪普法宣传覆盖1.2万余人次,700余名群众现场咨询……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亲子距离,更夯实了“懂家乡、爱家乡、兴家乡”的情感根基。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更是聚沙成塔的工程。如今的湟源,家庭教育阵地里书声琅琅,校园内外爱意流淌,家校社协同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强基兴产惠民生

    聚力共绘振兴卷

    湟源县波航乡上泉尔村,曾是半脑山区里典型的“三多一少”村——留守老人妇女多、残疾病患多、单亲儿童多,常住人口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动力不足。2023年,青海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入驻后,以“强组织、兴产业、惠民生”为主线,用实干担当破局,累计争取实施项目9个、资金1438.33万元,协调社会捐赠22.49万元,为群众办实事72件,让这个“薄弱村”焕发出振兴新活力。

    驻村工作队将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针对党员流失、班子涣散问题,他们创新“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开设“支部小讲堂”常态化宣讲惠农政策,组织党员认领“政策宣传岗”“矛盾调解岗”,亮身份、践承诺。工作队实行“三三三”工作法(学讲话、学政策、学民情;真心谋发展、真诚交群众、真情解难题;勤汇报、勤商量、勤对接),推动村“两委”高效运转,成功承接省市县6批次观摩活动。同时,协调资金新建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规范“三会一课”制度,为流动党员“送学上门”,党组织凝聚力显著提升。

    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难的困境,工作队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党建引领+产业联农”模式,让“死资源”变“活资产”。盘活闲置党员活动室,投资5万元成立“湟源泉胜劳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留守妇女”运营模式,承接采矿样品袋、宣传袋等订单,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生产总值突破143万元,发放工资32.93万元,带动26名村民(含脱贫户9人)人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分红5万元。延伸产业链条,主动对接省自然资源地勘系统、青洽会等平台拓展市场,推动产品入驻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开展麦秆画技能培训,培育“指尖经济”,帮助25名脱贫群众实现增收。

    针对养老难题,工作队争取20万元资金开办“老年幸福食堂”,为20余名老人提供“每餐1元”爱心餐;邀请专家开展义诊,惠及群众1000余人次。在教育帮扶上,设立“源梦助苗”专项基金,为8名困难学生募集学费、生活费6万余元,此项措施被共青团湟源县委在全县推广。

    为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队推动实施污水管网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9大项目,总投资1438.33万元,实现户内洗漱、洗浴功能全覆盖,农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如今的上泉尔村,党支部的“主心骨”更硬了,产业的“钱袋子”更鼓了,群众的“笑脸”更多了。这背后,是工作队“把脚印留在泥土里,把口碑刻在群众心头上”的生动实践,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温暖答卷。

当前:3版(2025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