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潮”出圈
当红色旅游遇上科技与青春

    红色旅游,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赓续着精神的火种。在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革命故事“潮”起来,成为新时代文旅发展的重要命题。从VR技术还原烽火岁月,到“红色剧本杀”吸引年轻群体;从沉浸式演出再现革命场景,到文创产品传递红色精神——创新,正为红色旅游注入全新活力。如何以科技赋能、业态融合和服务升级,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趣味的红色旅游新体验,让红色文化在创新表达中历久弥新,绽放时代光彩?

    科技赋能:打造鲜活的红色体验

    在传统模式中,红色旅游资源主要依托于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实体纪念场所。而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这些红色资源正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场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创新形式,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演绎的转变,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可互动,推动红色文化传播进入更加鲜活、生动的新阶段。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尚志使用的手枪、抗联烈士徐泽民在狱中刻诗的牢门、抗日英雄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时的电车等35件馆藏珍贵文物,通过多媒体互动魔墙与观众见面。据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张源泉介绍,该设备通过裸眼多视点3D显示技术,对显示屏内的馆藏文物三维模型与显示屏外的实景空间进行布局,营造了一个虚实有序的立体视觉空间,再结合红外动作感知系统,实时获取观众肢体动作信息,让馆藏文物三维模型跟随动作指令进行变化,从而创造出生动有趣、亦真亦幻的逼真视觉效果。东北烈士纪念馆副馆长岳中彬介绍,这些科技手段拉近了游客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们的游览体验,提升了公众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

    戴上VR眼镜和耳机,拿起道具枪,来到大渡河畔的泸定桥头,参与到红军战士的队伍中,展开一场“飞夺泸定桥”的较量——近日,在四川省泸定县,飞夺泸定桥·渡河纪全感互动空间正式向游客开放。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厘米级定位等科技的加持下,游客能够充分调动感官,获得昼夜行军、匍匐桥上、与敌人搏斗等身临其境的战争体验。

    “以往,我们的红色旅游形式比较单一,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不是特别强。”泸定县文旅局副局长钱静表示,近年来,泸定县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段建设为契机,建成了飞夺泸定桥核心展示园、“古道红村”化林村、“红色古寨”岚安乡等点位,积极探索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吸引更多游客。

    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一直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模式,用数字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数字一大”服务矩阵便是其有效尝试之一。

    “数字一大”服务矩阵以探索、共建为核心思路,聚焦数字展陈、数字体验、数字党建、数字藏品四个维度,打造形成了“数字一大”APP、“数字一大”小程序AR、“初心之旅”大空间VR、元宇宙实验室等平台。其中,数字展陈创新文物展示保护形式,打造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文物观赏体验,让馆藏12.8万件(套)文物“活”起来,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周公馆跨越时空在数字世界中呈现。

    戴上VR眼镜,一个360度环视的虚拟世界开启,从“初心码头”登船,穿越至1921年的上海,重回觉醒年代,亲历“伟大开端”……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发布的全国首个LBE VR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的现场体验。展览以红色文化为创作题材,融合行进式大空间多人VR技术形式,打破虚拟与现实的壁垒,构建出自由行进、自主探索的观展形式,让人们触摸到有温度的革命历史。

    “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将凝望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说。

    业态融合:拓展红色旅游边界

    近日,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控制工程学院10余名青年学子体验了一场特殊的“剧本杀”游戏,在主题为“兵临城下”的情景设计中参与“抗战故事里的时空对话”。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思工坊以红色“剧本杀”尝试创新思政课沉浸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重温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师生们在故事里穿越时空,走进1937年山西朔县(现朔州市)保卫战的前夜,化身为爱国师生、平民百姓、商贾名流、铁血军人,面对日寇铁蹄将近、国破家亡的命运,在艰难的生死抉择中,挺身而出,担当起挽救家国、拯救民族的重任。在一幕幕剧情的推进中,有些人抱定抗战决心,有些人由犹豫迟疑到消弭隔阂,最终走向坚定抗日,在沉浸式场景中,师生们由一开始与角色有些许疏离,逐渐融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全情投入到角色中,体悟生死存亡背景下,平凡个体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与牺牲精神。最后一幕,大家激昂宣誓“愿我华夏子孙,共洒最后一滴血,于雁门关外,中华民族历战之地,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

    红色旅游与研学相融合,拓展了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在青少年心中撒下“红色种子”。

    近日,北京清华园车站旧址迎来夏日参观热潮。中关村三小一年级学生在清华园车站旧址前举行入队仪式,庄严的宣誓声在1949年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上空回荡。

    走进清华园车站旧址,210平方米的专题展览《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以20余件文物、10组多媒体互动设备,还原了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细节。

    红色教育远不止于展柜。2023年,海淀区文旅局推出的14.5公里“进京赶考路”红色骑行线路,串联起了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纪念馆等节点,通过“微党课”讲解与青年快闪宣讲还原历史场景,累计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当一群身着运动装的大学生跨上单车,车轮转动间,一场特殊的“红色骑行之旅”开启。参与骑行的大学生感慨:“车轮下的每一公里,都是对‘赶考精神’的体悟。”

    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武汉1927”沉浸式思政课,将历史建筑和文物资源作为红色教育的生动素材,带领青少年走入历史情境中。孩子们换好农讲所的学员制服,走入1927年的课堂,在文博空间里上一堂有趣的“思政课”。不少学校与武汉革命博物馆开展合作,拓展“第二课堂”,让红色文化可看、可听、可体验。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卜希霆表示,红色旅游正在为青少年提供走出课堂、直观感受红色历史的机会,有利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体验相结合,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未来应持续开发更多具有创意和吸引力的产品,让青少年与红色经典“双向奔赴”。

    创设情境:提升参与感与获得感

    乘着“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从上海西站出发,抵达浙江嘉兴。随着绿皮火车驶过城市和原野,游客可以完整行经中共一大代表乘坐火车前往嘉兴南湖的路线。

    列车车厢里,“党史学习角”展示了中共一大会址及嘉兴南湖红船的老照片,革命歌曲演唱、党史知识竞答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自2021年6月开行以来,“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已经成为“重走一大路”的“移动课堂”。

    “列车里有很多红色文化元素,还有讲解员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特别有教育意义。”来自上海的王先生专程带着孩子乘车体验,追寻红色足迹。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精神沉浸式体验展区“4D+六面”的CAVE全景影院,游客置身立体LED画面包围的虚拟仿真环境中沉浸式观赏抗联数字影片时,不时伴有呼啸寒风,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使参观从单一的“信息获取”转为沉浸式“交互体验”。

    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故居内,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烟云走近李大钊的革命历程,来一场与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名人故居里表演的每个人物都很鲜活生动,台词编排和故居景观相呼应,让我们认识了更加丰满的李大钊形象。”来自天津的方先生对剧目赞不绝口。据介绍,《守常先生》以家风为主题,用互动表演的形式将故居展陈和历史讲解串联,再现李大钊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师长的形象。

    “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正在成为年轻人走近历史最重要的方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说,红色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要建立在“玩法才是内容,玩家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玩法,推广好玩法,对游客形成持续吸引力。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扬子晚报》等)

 

当前:4版(2025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