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座石窟数字化展示中心暑期掀打卡热,开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范式——
数字赋能 千年石窟换新颜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施华琼

    开栏语

    当数字浪潮奔涌而来,精神文明建设正迎来“数智赋能”的全新机遇。

    数智技术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让文明实践更精准,让文化传承更生动,让美德传播更高效——技术与文明的相遇,正催生无数温暖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信息茧房、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等挑战。

    即日起,我们开设《数智文明新观察》栏目,聚焦数智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探寻数字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举措,期待与读者共守文明初心,书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答卷。

 

    7月13日,在四川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里,一尊1∶1复刻的紫竹观音像在光影交叠中流光溢彩,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造像真身位于距安岳县城50公里的毗卢洞,始刻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如今借助3D 打印技术,游客无需旅途辗转,便能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近距离领略其风采。“太神奇了!在这里能把紫竹观音看得一清二楚,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来自重庆的游客李悦言语中难掩兴奋。

    “展示中心利用数智技术主要为安岳石刻造像提供服务”,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工作人员张国柱介绍,“中心充分融合数字影像与3D 打印技术,结合AR、VR、全息投影、声光电、裸眼3D、脑机设备、触觉反馈装置等前沿数字化互动体验技术,让古老的石窟艺术以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安岳石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十万余尊石刻造像不仅是时代更迭的见证,更是历史文脉的传承。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引入数智技术,利用数字化创新表达与声光电的结合,对石刻造像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建立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模型,永久保存文物现状。

    作为四川首座以石窟数字化展示为核心的文旅综合体,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毗邻安岳石刻·圆觉洞4A级景区,分为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5亿元,主要建设安岳石窟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数字展示中心(含8K3D球幕影院、Boxfilm影院、数字化体验馆)、文化交流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于今年5月正式亮相。中心深度融合数字科技与文物保护,将石刻造像的千年风华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填补了四川石窟主题综合性展馆的空白。

    “展示中心的建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安岳石窟文化的绝佳场所,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张国柱介绍,展示中心与周边散落的石窟景点相互联动,推出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形成“全域旅游”格局,进一步促进当地文旅消费增长。目前,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引入更多特色业态,打造“石窟+文旅+商业”的复合型空间,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与文化认同感。
    Mapping投影、互动长卷、物体识别、手势感应等技术,让石刻造像跨越时空“复活”……这个暑期,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有望成为川渝地区乃至全国的热门文旅“打卡地”。在交互体验区,游客轻轻挥手,就能操控虚拟石像,感受古人雕刻的精妙技艺;“时光回溯”体感区中,比对手印,即可触发佛像“自述”前世今生;裸眼3D区的脑机设备更是奇妙,能将游客脑海中构思的佛像具象化在屏幕上……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数智技术不仅实现了文物的永久数字化存档,更让游客与千年石刻艺术实现“亲密接触”,达成“场景与人”“人与内容”“内容与场景”的深度互动,让千年石刻焕发新生。

    业内人士表示,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建成亮相,是数智技术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过程的一个生动案例。数智技术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也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写下全新注脚。

当前:1版(2025年07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