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博物馆一款“蝠桃瓶”文创冰箱贴近日引发争议。这款以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为原型的发光冰箱贴被认为“消费文物苦难史”,因为该文物曾流落海外被改装为台灯灯座并被填入沙泥。有网友发帖称,这款冰箱贴的“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设计,与蝠桃瓶流落海外的经历形成令人不适的呼应。
编辑点评:一些网友“热爱文物、不忘伤痛”的初衷值得肯定,一些文物被掠夺、倒卖、改造、毁损的背后,确实隐藏着我们民族的一段苦难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指责“蝠桃瓶”文创冰箱贴“消费文物苦难史”,这顶帽子扣得太任性、太沉重,看似在维护文物的严肃性、历史原真性,实则是“玻璃心”的过度敏感甚至是情绪化解读。
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事实上,海外文物回家之路,正映照了中国崛起之路,不必将回归文物禁锢在“悲情”的狭隘情绪中,更不该为博眼球撩拨公众的情绪。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是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若每一件文创设计都要经历“历史正确性”的审判,或者都被过度解读,则会扼杀文化创新的活力。(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