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海(左一)在进行木偶表演。(本人供图)
榜样说 “既然选择了,就要干一行,爱一行。”
30多年来,胡海秉承初心,坚持传承并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以工匠精神打磨木偶演艺技术、开创木偶表演新形式,使原本濒临解散的资中县木偶剧团起死回生。他带领剧团出访多国,让“川字号”文化作品走出去。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四川好人”等称号。
1986年,资中县木偶剧团面向社会招生,胡海凭借出色的表现,从5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资中县木偶剧团的一员。30多年过去了,胡海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父亲的叮嘱,成为胡海一生的座右铭。
学木偶必须会制作和表演,胡海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一有时间就钻研木偶制作的流程,向师兄师姐请教。勤学苦练、不懂就问,他很快就掌握了木偶制作的基本技艺。
“木偶戏看着好看,练起来是真苦。”胡海一伸手,两个手心满是茧子。一个中型杖头木偶约有8斤重,操纵起来十分吃力,演员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熟练的操纵技巧。为了让木偶表演出细腻的动作且不出现任何差错,演职人员需要在台下进行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训练。“每天都要练,演员练不到位,木偶的动作表情自然也不到位,观众可不好糊弄。”胡海感叹道。
因勤学苦练,胡海很快就掌握了资中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逐渐成为了团里的青年顶梁柱,频频亮相各大舞台。1995年,胡海第一次随团出国演出。“每一场演出,场下都是人山人海,演出结束后观众更是久久不愿离开,纷纷跑上舞台与木偶合影留念。”胡海说,站在国际舞台上的那一刻,他感觉再多的累、痛、苦都是值得的。
2005年,资中县木偶剧团体制改革后,演员纷纷辞职转行,木偶剧团濒临解散。“既然选择了,就要干一行,爱一行。”胡海想到入行之初父亲的叮嘱和师父的教导,毅然决定一定要走下去。
2006年,胡海临危受命,接任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上任后,面对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等重重困难,胡海觉得要想留住木偶戏观众,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如何创新?在胡海的带领下,资中县木偶剧团将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绝技与木偶戏结合,同时,书法、长绸舞等元素也纳入创新范围,先后研发、创新出《长袖舞》《木偶变脸吐火》《木偶书法》等剧目;糅合内江本土文化,创作了四川曲艺说唱表演《竹琴悠悠唱内江》、四川曲艺盘子《资中新唱》、大型木偶剧《张大千之匪巢磨难》。
创新并不容易,尤其是变脸和吐火,在制作木偶时就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先后尝试了十多种点火方式,历时4个多月,才找到最佳表演路径。胡海还大胆创新表演形式,撤掉传统木偶戏的帷幕,让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进行人偶合一的表演,使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
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并传承这一技艺,胡海带领剧团演员常态化开展“百场木偶戏进校园”“送文化下乡”“资中大舞台”“资中之春”等文化品牌活动,把资中木偶戏送到学校、乡镇、社区、企业、军营等地,让资中木偶戏的活态传承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胡海也十分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2008年至今,胡海每隔三四年便会招收一批新学员,新鲜血液的加入,让剧团重新焕发活力。剧团的表演人才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如今的45人。擅长资中木偶戏表演的林昆就是胡海培养的后起之秀,自2009年进入资中县木偶剧团以来,在胡海的倾囊相授下,如今林昆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传统‘师带徒’的教学是非遗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胡海说,除了林昆,他还培养了吕丁、周昱汝、肖雪、隆诗浩等一批优秀青年传承人。
三十余载春去秋来,胡海始终坚持资中木偶戏的传承、创新、发展。如今,资中木偶戏已然成为巴蜀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