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市2024春节联欢晚会。

赤壁市文旅局举行赤壁脚盆鼓全民普及推广启动仪式,传承本土非遗。

赤壁古战场景区夜景。

赤壁“青砖茶杯”篮球联赛。
在悠悠长江之畔、三国古战场旁,文明之花在赤壁悄然绽放。
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赤壁市文化和旅游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肯定,也是激励。近年来,赤壁文旅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塑城”的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文旅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以文化为笔、文明为墨,让文化有温度、城市有厚度、生活有热度、旅游有亮度、文明有高度,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文化惠民有温度:幸福生活“暖”起来
赤壁市文旅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布局科学、功能齐全、便捷高效的文化阵地。围绕群众所思所盼,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创新服务形式,把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让文化润物无声、文明沁人心脾,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有温度、精神生活“暖”起来。
文化场馆焕新颜,文明城市谱新篇。自2023年以来,赤壁市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对市群艺馆、市非遗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进行改扩建和提档升级。升级成果丰硕,其中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相继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赤壁市博物馆更获国家三级博物馆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重殊荣。馆舍新了,展陈丰富,书香墨韵浓郁,每年迎来80万人次参观阅读,让历史文脉与市民艺术相映成趣。
城乡文化齐繁荣,阵地功能大提升。为让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近年来,赤壁市聚力基层阵地建设。设置专项资金助推乡镇文化站全面提档升级,按照“三室一厅一场”标准配齐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文体广场,18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全域。各站中心配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宣传栏,部分中心还因地制宜建设了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尽享便捷、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
特色空间遍城乡,文化驿站伴民心。在城乡特色之中,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赤壁市人民广场打造“城市书房”,在公园、社区、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布设创业咖啡、文化驿站、街坊邻里中心等9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并设置9个图书流通点。茶韵历史名镇羊楼洞明清古街设置了多个文化展示节点,打造了融合文化展示、非遗展示和民俗体验的特色街区。古韵与新意同辉,历史与茶香共融,全域文化生机勃发。
活动绚丽添精彩,传统节庆颂家国。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歌舞大赛、书画展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一场接一场,继“赤壁好声音”歌手赛和“舞动赤壁”广场舞赛后,“赤壁印象”美术书法摄影展持续开展,每年吸引2万名市民参与。同时,节庆活动主题突出,春节举办“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端午开展龙舟竞渡、中秋举办“翰墨迎中秋 文脉颂国庆”等活动。通过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增强市民对传统美德的认知与践行。
暖心服务献关怀,文化普惠润民生。针对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赤壁市推出系列暖心文化活动。市图书馆配备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方便特殊群体阅读;市文化馆开设老年“市民课堂”,免费提供声乐、书画、舞蹈等培训;“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福利院、特教学校和军营开展慰问演出、送图书等活动,年服务逾8000人次。每年开展“奇妙夏日·与您童乐”暑期公益活动,举办700余场青少年文化培训,惠及近万名少年儿童。关怀与温暖在文化光芒中传递,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每一个人。
主旋律唱响新时代,艺术精品乐民心。立足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新需要,赤壁市聚焦时代主旋律,创作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既有抒发家乡情怀的歌曲《我想去赤壁》、舞蹈《竹玲珑》,也有讲述民俗生活的歌伴舞《一杯香茶》《爷爷的脚盆鼓》《一把扇子》、楚剧《茶廉道》、小品《茶园》等。作品饱含时代气息和赤壁元素,深受群众喜爱,在文艺演出中积淀文明新风尚。
文脉赓续有厚度:历史文化“活”起来
悠悠历史,绵延千年。赤壁这座文化古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赓续文脉,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推动文物“修”起来、遗址“活”起来,让沉睡的历史鲜活呈现、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光彩。历史不仅留得住,更能用得好、传得远,成为涵养城市气质、厚植文明根基的重要力量。
文物修缮添底蕴,遗址活化显风华。赤壁市以“修旧如旧、活化利用”为导向,不断加强重点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赤壁摩崖石刻、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古民居等重要文保单位相继完成修缮与环境整治,历史文脉在“精修细护”中延续传承。大湖咀遗址考古发掘稳步推进,配套建设遗址公园与考古展示空间,让“地下宝藏”走进百姓视野,转化为城市文化新名片。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全国首座青砖茶专题博物馆——中国青砖茶博物馆,首创“公建民藏”模式,系统呈现砖茶历史文化。文物“活”了起来,城市更有“魂”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显著增强。
非遗传承强根脉,活态文化润人心。赤壁坚持“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建设赤壁砖茶制作技艺、脚盆鼓等非遗传承基地和传习所10个,羊楼洞明清石板街获评为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街区,成为市民感受传统魅力的“文化打卡地”。非遗项目广泛融入生活场景,常态化走进校园、社区、景区,每年开展展演活动60余场次。赤壁已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其中“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赤壁非遗走向世界舞台。非遗不仅“见人、见物、见生活”,更在传承中不断“破圈”,成为新时代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
全民健身有热度:健康生活“动”起来
近年来,赤壁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赛事活动为抓手、以科学指导为支撑,着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引导群众养成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运动成为城市的新风尚、百姓的新日常。
设施织密惠民众,健身服务更便利。赤壁市持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全市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1097处,场地总面积达155万平方米,人均健身面积提升至3.27平方米,居湖北省县(市)前列。健身“15分钟生活圈”服务人口达35万人,占总人口七成以上,实现城乡“全域覆盖、就近可及”。全市行政村、社区农民健身工程实现100%全覆盖,步行可达的运动场所正成为百姓生活“标配”,健身服务真正送到了家门口、落到了心坎上。
赛事不断聚人气,全民运动正当时。场地建起来,赛事热起来。赤壁市坚持以赛事聚人气、以品牌促热度,每年承办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赛事十余项,组织全民健身群众赛事活动1200余场次,吸引市民参与超过10万人次。特别是“赤壁青砖茶杯”篮球联赛、“三国赤壁古战场杯”端午龙舟赛等本土赛事人气火爆,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运动赛事。“三国赤壁古战场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总决赛将于今年12月在赤壁巅峰对弈,顶级赛事叠加文化底蕴,持续提升赤壁在全民健身与文体融合发展中的品牌影响力。
文旅融合有亮度:诗和远方“火”起来
赤壁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以文化塑魂、以旅游强体,打响“赤壁”文旅品牌,全力将赤壁打造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文旅融合强引擎,激活发展动能。赤壁立足“山水城茶”独特资源禀赋,打出一把火(赤壁古战场)、一碗茶(万里茶道)、一湾水(陆水湖)、一泓泉(五洪山)四张文化旅游名片,文旅产业快速崛起。近年来,赤壁围绕景区提档升级、沉浸演艺、古镇更新、新业态落地等重点环节,累计投资超25亿元,一批文旅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旅游人气持续攀升。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8亿元,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达26%,全面挺起文旅“强支柱”。
茶旅融合富百姓,助力乡村振兴。文旅局以羊楼洞万里茶道源头申遗为契机,以先后获评中国人气文旅小镇、省级旅游名街、非遗街区的羊楼洞古镇为着力点,全力打造茶旅线路、培育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当前,昔日茶镇焕发新生,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当地群众纷纷投身民宿经营、茶旅讲解、土特产销售,吃上了“旅游饭”,古老砖茶也变成了带动一方致富的“金叶子”。
品牌建设提品质,擦亮文旅名片。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赤壁市持续擦亮“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游客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两度荣获“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县市”,三次入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斩获“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城”等殊荣。品牌彰显实力,品质赢得口碑,赤壁正以文化底蕴与旅游魅力齐飞之势,赢得“远方”向往与“诗意”回响。
全国文明单位这块“金字招牌”,既映照出赤壁文旅的责任担当,也激励着赤壁人不断向更高目标奋进。赤壁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文明创建工作,厚植文化根基,提升服务水平,让文明之花常开常新,让“诗和远方”的文明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赤壁市文旅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