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坚守树起灯塔 滋养出“追光”的孩子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扫码看视频

    6月23日的清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永和社区,当阳光刚刚为道路镀上了一层浅金色,毛顺林和妻子任冬燕已吃完早餐出了家门。他们的脚步声在清晨的宁静中微微响起,互相道别后,两人奔赴各自的教学岗位。

    这样的场景,在毛顺林和任冬燕的生活中无数次重复。他们以漫长的坚守树起了乡村里的教育灯塔,用平凡的奉献书写出全国文明家庭的不平凡故事。

    “当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才到了西邵小学。农村小学的条件比较艰苦,那时的教室没有集中供暖,冬天老师和学生只能围着火炉取暖。我去报到时,有老教师看到我惊讶地说‘怎么还会有人来这里?’”回想起刚到基层的情景,毛顺林还清晰地记得很多细节。2000年,他背着行囊走进乡村,当看到穿着不太合身衣服的孩子们格外明亮的眼睛时,内心被深深触动的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留下来。

    从西邵小学到李庄小学,再到仁存小学、新华小学,25年来,毛顺林先后在4所乡村小学任教。一所所村小在撤点并校中更替了校名、变迁了地址,而他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乡村。

    毛顺林总说:“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点亮千万家庭的火种。”多年来,他在乡村小路上穿梭的身影已成为乡亲们熟悉的一道风景。他曾数次家访面临辍学困境的学生家庭,给家长和孩子做思想工作,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的坚持,一个又一个农村孩子通过学习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一个又一个家庭因教育而收获希望。

    在乡村任教的第三年,毛顺林与同样投身基层教育的任冬燕相识相爱。步入婚姻22年来,两人在工作中携手并进,育得桃李满园;在生活中风雨同舟,打造良好家风。家中挂满墙面的奖状,不仅是毛顺林夫妇育人成才的勋章,也是孩子们勤奋自强的见证。

    正在读大三的大女儿毛佳媛说:“小时候总觉得父母对我很严厉,现在才明白,那是父母通过严格的要求教会我们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大女儿毛佳媛进入大学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小女儿毛佳甜热心公益,小小的身体散发出暖暖的光。

    “当年,毛老师在讲台上为我们传授知识,带领我们从书本中看世界。如今,我们也站上了讲台,为自己的学生们打开了瞭望世界的窗口。”朱婷和唐丽蓉都曾是毛顺林在村小教过的学生,如今,她们也执起了教鞭,追随着老师的步伐,在三尺讲台上为更多孩子点燃希望。

    文明的接力无须轰轰烈烈,毛顺林夫妇将爱藏在教案卷起的边角里,洒在泥泞的家访路上,涂抹在一家人促膝而谈的每一个画面中。将育人之心无限延伸,毛顺林家庭的故事,是全国文明家庭诠释责任担当的生动写照。他们的坚守,不仅体现出一个“文明细胞”的无穷力量,更是新时代家风育人的永恒答案。

当前:1版(202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