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雕塑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以《特级英雄——黄继光》雕塑创作为例
◎ 崔龙成

    英烈的事迹需要我们永远铭记,英烈的精神需要我们永续传承。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2022年至2025年,宜宾学院、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共同在关于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美术雕塑作品创作中,探索创作新的时代精品,这样的作品需要承载人民的记忆和时代的创新。双方历时三年,经过不断探讨、分析、论证等,完成了新的雕塑作品《特级英雄——黄继光》。本文对该雕塑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剖析阐述,希望能为更多的创作者提供借鉴。

    联动机制的建立:从多元视角挖掘英雄形象的精神内核

    宜宾学院与黄继光纪念馆的“艺术碰撞”,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通过双方的主动出击、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而得以实现的。双方在首次探讨英烈雕塑创作的创新可能时便敏锐地意识到,传统英烈雕塑多侧重于单一形象的塑造,而当代青年受众更期待能与英烈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表达。

    恰逢黄继光侄子黄拥军先生在黄继光纪念馆工作,通过黄拥军先生对黄继光事迹的讲述、对相关文物的介绍,创作团队对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和战斗的残酷有了更深的认知,同时得知黄继光的素描头像是根据当时战友的描述、再参考亲属意见创作的,因为黄继光牺牲时只有21岁,没有留下照片。为能更好地创作《特级英雄——黄继光》雕塑,创作团队先后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实地调研,发现不少雕塑作品均体现了黄继光舍身飞扑堵机枪的动态。如今再创作黄继光雕塑,则要考虑参观的青年群体的接受度,创作团队构思出完整体现黄继光事迹、准确反映黄继光面对死亡时义无反顾的精神内核、容易使参观的青年群体产生共鸣的创作方案,双方在多次交流中达成了共识。

    创作过程的对话: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寻找平衡

    英烈雕塑的创作,是具有较高难度的。首先,是因为很多艺术家已经创作过相关精品,其次是因为具象雕塑的评判标准较为单一,最后,要给参观者留下记忆就需要有深刻、鲜明、独特的印记。创作团队与黄继光纪念馆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寻找平衡,这个平衡主要是基于黄继光的飞扑动态、比例等。虽然黄继光身高不高,但他是抗美援朝战斗中少有的特级英雄,今天创作的本身并不是刻板地记录历史,那是史学家的工作,而雕塑创作者的工作,是要让参观者感受到英雄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双方在反复的探讨、论证下一致认为,《特级英雄——黄继光》雕塑要力求做到历史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水乳交融、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创作思想,是双方对《特级英雄——黄继光》雕塑极具情怀的体现。

    创新表达的实践:让英雄形象走进当代艺术场域

    在雕塑创作的细节处理上,双方反复论证当时的服装、鞋、帽子等生活化元素,同时,通过黄继光怒睁的双眼和咆哮式的嘴部动态,将英烈的坚毅与执着融入雕塑创作。这是黄拥军先生提出的重要建议,这是基于战斗中人的本能的呈现。黄继光飞身雕塑背后使用战火硝烟这一意象,是为了体现战斗的残酷,众所周知,上甘岭战役是十分激烈的一场战役,同时,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硝烟既可以成为黄继光飞身的物理支撑,又能体现战斗场景,与黄继光这个人物主体形成明显的虚实关系。黄继光飞扑的地堡是该作品创作中体现完整性的部分,创作团队用它来直观地呈现黄继光的事迹。这样创作的雕塑作品考虑了形式、内容、构图、技法等方面,让雕塑本身更能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体现出当代艺术作品的创新性。

    价值重构的启示:构建英雄叙事的当代话语体系

    宜宾学院、黄继光纪念馆历时36个月的校地合作项目,最终形成包括雕塑小样、创作手稿、访谈录在内的完整艺术创作过程,其中核心成果《特级英雄——黄继光》雕塑被黄继光纪念馆收藏。这场跨领域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它构建了“学术研究机构+纪念场馆+亲属群体”的协同创作模式,为红色主题艺术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将历史细节转化为艺术语言,让英烈形象从教科书中的文字描述,变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对话的文化符号。

    73年前,黄继光烈士以血肉之躯铸就丰碑,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内涵。当《特级英雄——黄继光》雕塑在晨光中投射出温暖的剪影,这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创作对话,最终凝结为英烈精神传承的时代注脚。宜宾学院教师崔龙成团队与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亲属的携手创作,不仅重塑了一尊具象的英雄雕塑,更构建起让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鲜活范式。从史料库的深度考据到艺术作品的创新应用,从亲属记忆的温度传递到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这种扎根历史肌理、拥抱当代审美的创作实践,让英烈不再是凝固的符号,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活水。

    当越来越多如黄继光一样的英烈形象,以更贴近人心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我们坚信,英烈精神定能在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中,成为照亮未来的永恒灯塔。(作者系宜宾学院教师、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在读博士)

 

当前:A4版(2025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