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温暖的高原“工会红”
——青海省西宁市总工会“四措并举”共绘团结奋进新图景
◎ 樊永涛

3月6日,西宁市新业态劳动者(骑手)维权服务中心揭牌仪式。

3月14日,西宁市2025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

5月28日,“工会伴成长”西宁市职工子女雪豹主题生态研学活动。

6月11日,西宁市首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大赛现场。

5月27日,“西宁工人大思政课”启动仪式暨“劳模工匠进校园”示范性宣讲。

    7月的青海省西宁市,湟水河畔柳枝轻扬,产业园区车来车往,外卖骑手穿梭街巷,工人在车间专注操作……在这座高原古城的每个角落,都跃动着劳动者的身影。而在这烟火日常与奋斗图景背后,总有一抹温暖的“工会红”——西宁市总工会以“职工需求”为圆心,以“服务职工”为半径,在促就业、强服务、助建功、育精神的赛道上持续发力,用一桩桩实事、一个个创新、一份份温暖,诠释着职工“娘家人”的责任与担当。

   促进就业

    实现服务“零距离”

    西宁市总工会锚定“稳就业、强技能”目标,打出“平台搭建+技能赋能”组合拳,让职工从“有活干”迈向“干好活”。

    在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上,西宁市总工会坚持“需求导向”,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联合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打造“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等品牌招聘活动,织密就业服务网。

    今年3月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堪称“暖心样本”——214家省内外优质企业带着物流运输、医药卫生、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15个行业的1097个岗位“赴约”,用工需求达5424人,形成“岗位供给+政策扶持+技能展示”的全链条服务。1177名求职者现场登记,599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线上直播间4.5万人次参与,“云端”简历投递、视频面试让就业服务“触手可及”。

    还有特色产品展示环节:唐卡绘制的细腻、刺绣工艺的精巧、残疾人木刻的温度,让技能从“看不见”变为“可感知”,既拓宽了求职者的就业视野,更让“一技之长”成为就业的“硬招牌”。

    服务职工

    织就民生“幸福网”

    从炎夏中的“清凉茶”到病床上的“医疗救助”,再到假期里的“爱心托管”,西宁市总工会用“精准+普惠”的服务,让职工切实感受到“娘家人”的温度。

    2024年,西宁市总工会的“民生账单”写满温情:为170户困难职工家庭发放生活救助金、医疗救助金298.4万元;为925名困难职工及其子女、农民工等发放送温暖资金、生活物资89.5万元;“夏送清凉”投入171.18万元,惠及3.15万人次户外劳动者……这些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工会对职工“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模式的创新——针对职工“孩子假期无人管”的难题,西宁市总工会打造“有温度、有特色”的爱心托管班:通过“上级补助+本级配套+个人承担+商家让利”模式,累计投入80余万元,开设50余个托管班,1200余个新业态劳动者家庭受益。从“基础托管”升级为“托管+”模式:大通县的“社区托管”让职工在家门口解决孩子看管问题,小桥工人文化宫的“托管+军事训练”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城中区的“托管+兴趣班”融合书法、绘画、手工,市公安局的“警宝特战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托管……这些举措,让“小托管”托起了职工的“大幸福”。

    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这一“新群体”,西宁市总工会创新“四抓四促”工作法:抓建会入会,推动头部平台企业建立工会,发展“两司两员”会员近1.5万人;抓服务保障,依托22个工会服务驿站、“司机之家”“骑手维权服务中心”,开展送思想、送健康、送援助、送温暖、送培训“五送”活动,赠送体检卡5000余张、阅读卡1万张,免费购买商业保险6550人次;抓技能提升,开展拉面技能、快递分拣技能等培训,推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全国性竞赛,选树90名先进典型;抓规范运行,健全工会组织运行机制,改革经费拨付办法。

    今年,西宁市总工会服务再升级:“四季送”“暖心早餐”等传统品牌覆盖更多职工,“职工医疗互保”“暖新保”等优势品牌扩大受惠群体;部分智能化工会驿站实现无人值守,“西宁市骑手维权服务中心”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起权益“保护伞”;“会聚良缘”单身职工联谊、“爱心托管班”等服务持续优化,职工的幸福清单越写越长。

    建功立业

    激活职工“奋斗引擎”

    在西宁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工会是职工建功立业的“助推器”。从技能竞赛的“练兵场”到创新创造的“试验田”,从劳模精神的“传帮带”到产改政策的“搭梯子”,职工的“奋斗故事”在这里精彩绽放。

    2024年,西宁市总工会以“产改”为牵引,召开全市产改推进会,健全试点单位工作机制;以“竞赛”为平台,第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技能盛会”,38个赛区、119个工种的激烈比拼中,464名技术能手脱颖而出;以“选树”为抓手,推荐75个集体和个人获全国、省五一劳动奖、劳动模范、“西宁工匠”等称号,召开劳模工匠座谈会,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创新”为动力,命名6家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举办“工匠杯”“五小”创新大赛,激发职工“微创新”潜能,266项培训让2.7万人次职工“充电赋能”。

    今年,西宁市总工会启动“职工建功立业提升行动”:新增10家产改试点单位,实施产改重点任务“项目管理制度”,安排50万元专项支持资金;围绕清洁能源、绿色算力、新就业形态等领域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竞赛与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工资收入挂钩;组织职工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选树30名“西宁工匠”,孵化50名高技能人才……这些举措,正将职工的“技能优势”转化为城市的“发展优势”。

    在西宁市总工会承办的青海省第四届家政服务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上,127名选手在医疗护理员、家务服务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4个项目中同台竞技:有的熟练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有的精准规划家居收纳方案,有的细致照顾仿真婴儿……大赛创新“赛、展、演”融合模式,呈现“大通护工”“互助家政”等青海劳务品牌发展成果,为家政服务业向专业化、品牌化升级注入动力。在全市首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大赛中,100余名网约配送员、快递员在理论测试和实际操作中踊跃比拼,用速度与精准度诠释“新职业”的价值。

    精神培育

    厚植职工“精神底色”

    从车间里的“流动课堂”到社区里的“情景宣讲”,从线上的“云端展馆”到线下的“艺术写生”,西宁市总工会用有深度、有温度的精神培育,为职工筑牢信仰之基、凝聚奋进力量。

    2024年,西宁市总工会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线,开展覆盖四大板块的34类112项主题活动,其中“工运之光 情满河湟”沉浸式情景宣讲剧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打造20家市级职工书屋、5家企事业职工文化阵地,建成全省首个网上劳模展馆,通过全媒体矩阵运营、多平台覆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今年,西宁市总工会启动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提升行动:组建“娘家人”职工宣讲团,成员包括专家教授、先进典型,他们挖掘老照片、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有三线建设者的高原奉献,有产业“四地”建设者的青春热血。宣讲团走进机关、企业、学校、商圈、村社、广场,开展39场“行走的思政课”,1.2万人次职工在理论宣讲、情景演绎、文艺汇演中产生强烈共鸣。5月底,“西宁工人大思政课”启动仪式暨“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全国劳动模范高文兰、张福生等用“技能创造品质生活”的故事,激励500余名师生和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网络直播观看量破12万人次。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数智赋能”的创新实践:“工运薪火传 礼赞劳动者”全市职工诗歌朗诵展演用AI技术编创作品,通过情景朗诵、虚拟场景还原、光影艺术融合,再现高原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张桂梅校长倾心教育等动人场景。直播期间,智能推荐算法精准推送内容,网友弹幕互动不断,让“劳动之美”破圈传播。市职工书画院则组织画家深入工厂一线,与劳动者面对面交流,创作100幅油画、国画、水彩作品,在美术馆、厂区巡展,并精选作品赠予劳模,让劳动精神在艺术中升华。

    从“找工作有平台”到“上班有保障”,从“技能有提升”到“精神有归属”,西宁市总工会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诠释着职工“娘家人”的初心。在这片高原大地上,工会与职工的故事还在继续——以服务为笔,以维权为墨,共同书写着更温暖、更精彩的时代答卷。(西宁市总工会供图)


 

当前:B4版(2025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