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以“小切口”推动移风易俗“大变革”
◎ 樊永涛

    盛夏时节,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间:红白喜事简办,孝老爱亲蔚然成风……这一切,都源于一场覆盖全县的移风易俗变革。

    创新载体

    老技艺讲活新故事

    在大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皮影戏《殡葬改革意义大》正在上演。幕布上,“中国好人”李彩亭挥舞皮影演绎孝子从“厚葬薄养”的愧疚到“厚养薄葬”的顿悟,引得台下观众频频点头。“以前觉得丧事办得风光才有面子,现在明白孝顺要在生前!”园北社区一位老党员感慨道。

    大通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皮影戏、花儿小调等传统艺术,依托“一帘灯影倡新风”文明实践特色品牌,组织创作《移风易俗倡新风》《赞中央一号文件》等系列剧目,成为“理论+文艺”传播的典范。

    “传统节日更是宣传良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委文明办干部乔国芳介绍,该县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点亮文明之光·弘扬时代新风”百场文明实践活动,组织移风易俗主题宣讲400余场次,覆盖全县各乡镇,惠及群众超1万人次,在寓教于乐中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

    刚性标准

    村规民约“约”出新风尚

    在桦林乡阿家沟村,一场丧事正在从简操办。餐桌上,四碗菜加包子的“标配”取代了曾经的八盘。“这叫‘四碗吃包子’,一桌成本不到240元,比过去省了一半!”村委会主任兰存录指着村规民约墙说。2023年5月,这条由村民共议的新规正式写入村规民约。

    为根治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大通出台《红白喜事参照标准》(试运行),对红白喜事提出了倡导性标准。同时,全县313个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由村支书、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监督标准落地。

    “规矩立住了,人情负担轻了!”兰存录说,推行新规后,浪费减少、负担减轻,村民纷纷点赞。目前,“四碗吃包子”模式已推广至周边8个村庄。

   温情礼遇

    让新风践行者“有面子”

    近日,在县民政局颁证大厅,一对新婚夫妇接过“移风易俗礼遇大礼包”,满脸幸福。作为“低彩礼”新人,他们享有一系列礼遇:免费体检、县域景点免门票、免费乘坐公交100次。

    大通创新推出《大通县大龄未婚青年、红娘及婚介机构礼遇措施(试行)》《大通县“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礼遇措施(试行)》,对践行新风的群体、个人给予实质激励。对于大龄未婚青年,给予免费婚恋培训、技能指导、婚介服务,结婚后可享10次免费理发、婚纱拍摄及健康体检;对于“零彩礼”“低彩礼”家庭,优先推荐参加文明创评活动,获赠“健康大礼包”,并受邀参与家风宣讲;对于红娘及婚介机构,每促成一对“零彩礼”婚姻,奖励500元。

    在青山乡灾后重建安置小区宁欣苑,一座名为“移风易俗议事厅”的场所格外醒目。去年9月启用至今,这里已承办红白喜事宴请10场,成为457户村民践行文明新风的“主阵地”。

    走进大厅,15张餐桌整齐排列,厨房内灶具、水电设备一应俱全。沙岱村党支部副书记哈德海介绍:“倡导村民婚丧嫁娶宴请每桌成本控制在400元以内,符合移风易俗规定的还可免场地费。村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确保制度落地。”青山乡党委副书记赵强感慨:“移风易俗任重而道远,文明新风正在青山生根。”

    今年3月,大通启动“十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一次文明新风“集中”大宣讲、开展一次移风易俗征文比赛、开展一系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一系列“网络有边界”主题网络文明宣传活动等),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移风易俗从政策条文转化为群众自觉。

 

当前:3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