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蓝”里的文明“烟火气”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检察院探索文明创建与司法为民双赢之路
◎ 杨澜

    “天天忙着办案件,业务工作都忙不完,哪有精力抓文明创建?”面对这样的质疑,今年5月,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河北区检察院)用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的奖牌给出了响亮回答:文明创建不是司法业务的“附加题”,而是践行初心的“必答卷”。

    近年来,河北区检察院以“虚功实做、微著贯通、破立并举”的三重实践,让文明理念深植司法工作,实现“办好案子”与“树好文明”的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文明理念深植司法实践

    河北区检察院将公正、友善等价值观,融入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项便民举措、每一件暖心实事中,镌刻在每一份文书的字里行间,浸润于每一次服务的点滴细节。

    他们深耕法律监督的沃土,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指引,在轻伤害案件办理中,精准把握宽严相济的尺度,既彰显法律威严,又体现人文关怀。

    河北区检察院深知,结案不是终点,而是传递法治温情的新起点。近三年来,47次司法救助如同47场及时雨,40万余元救助金化作希望的种子,在困境者的心田生根发芽。面对养老诈骗的浊流,他们携手公安、法院等部门,守护着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让法治的光芒温暖每一个角落。

    为民初心融入治理智慧

    “每天路过都提心吊胆,现在终于能踏实走路了!”河北区某小区居民望着拆除危墙后的空地,眼角眉梢尽是笑意。群众身边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丈量司法文明的“标尺”。

    作为全市首个以检察官命名的专业化未检团队,“阳光・冰凌”工作室如同一盏明灯,照亮迷途少年的回归之路。他们搭建起互联网观护帮教平台,串联起青少年司法社会服务中心与未成年人观护基地,编织出一张充满温度与希望的帮教网络。5年来,42名涉罪少年重归正途,32人重返校园逐梦。

    检察为民的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曹姐工作室”扎根社区,化身群众身边的“法律守护者”,秉持“一次救助,长期关怀”的理念,从为困难群体撑起司法保护伞,到推动妇女平等就业、母婴室标准化建设,每一项举措都彰显着对特殊群体的深情守护。

    北检青枫法治服务队活跃在社区街巷、机关企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主播说检察”“北检有说法”等网络专栏,打破时空界限,让法治好声音传得更远、更广。40余场普法活动,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弘扬法治精神的璀璨星河,照亮群众的心田。

   创新实践激发文明动能

    破茧成蝶,破的是形式窠臼与路径依赖,立的是文明内核与长效机制。在破与立的辩证法里,河北区检察院正以法治为笔,在城市文明的长卷上勾勒出温润而坚定的线条。

    在服务天津“十项行动”的五线谱上,河北区检察院以合目的性、合规则性、合理性为指挥棒,将20条服务高质量发展举措化作跃动的音符,创新建立“检察+政协”“检察+审计”等协同监督机制,通过深化“府检联动”,实现司法办案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效能叠加,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检察担当。

    河北区检察院依托“悦益同心”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聚焦百年中山路、意风区、天美艺术街区等承载城市记忆的文旅地标,积极为文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场景落地和生态构建提供法治支撑。设立“文保公益联络站”,建立翔实的文物与文化遗产目录及问题清单,联合北京军事检察院、市检二分院协同履职,成功助推北洋法政学堂遗址修缮保护,用法治力量守护城市历史根脉与文化记忆。持续深化“党建+文明创建”模式,创新廉政教育载体,精心打造“六觉联珠”“红色+法治”情景化廉政教育课程。与天津师范大学学生联袂创作并出演反腐题材话剧《雷霆》,以案明纪、以文化人,推动廉洁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干警心田,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堤坝,夯实文明创建的思想根基。

    暮色中的河北区检察院大楼里,未检干警还在与观护少年视频连线,公益诉讼团队正整理新发现的文物保护线索,12309热线接线员仍在耐心回复群众问题……这些忙碌的身影共同书写着一个答案:当文明创建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成为每个检察人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自觉时,司法为民的道路便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当前:3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