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番号,永不褪色的军魂
◎ 徐刚

    随着抗战老兵逐渐离世,口述历史的抢救工作刻不容缓。政府、社会组织、普通民众应形成合力,通过多种形式将老兵们的记忆转化为公共历史资源。这种传承不应止于记忆保存,更要转化为教育实践,让年轻一代在聆听英雄故事中理解牺牲与奉献的意义,在触摸历史细节中培育家国情怀

    近日,一段“百岁抗日英雄张万俊忘记年龄却铭记部队番号”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无数网友共鸣。视频中,老人低头沉吟“我九十几了,我忘了”,但当谈及部队番号“7师19团一营3连”时,浑浊的眼睛瞬间迸发出光芒,并对连长姓名、战斗细节如数家珍。

    “百岁抗日英雄与永不磨灭的番号”,张万俊老人的故事不仅令人动容,更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在个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的交织中,我们该如何理解英雄的价值,又该如何传承那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炬?

    记忆的裂痕与光芒,映照着英雄的初心。百岁高龄的老人,身体机能自然衰退,遗忘年龄是生理规律的必然。然而,部队番号、战友姓名、战场细节却成为他深入骨髓的记忆,这种“选择性遗忘”,恰恰折射出精神世界的永恒坚守。对于张万俊老人而言,部队番号不仅是身份符号,更是青春热血、生死与共的集体记忆。老人忘记年龄,却不忘番号,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英雄心中“小我”与“大我”的抉择——个体的生命会衰老,但保家卫国的信念永远鲜活。

    平凡中的伟大,是英雄最动人的底色。张万俊老人看似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没有勋章加身的显赫经历,但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守”,让他的形象更具感染力。他记得连长牺牲的细节,记得“能活着就好”的朴素感慨,这种真实让英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从抗日战争到和平年代,无数老兵如张万俊般默默地生活,他们的记忆、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民族历史的“毛细血管”。当我们凝视这些平凡身影,实则是在触摸历史的温度,理解英雄主义最本真的内涵:不是战场的硝烟,而是始终如一的忠诚与担当。

    个体的记忆终会消失,但英雄精神需要代代相传。张万俊老人忘记年龄却铭记部队番号,这是个人对历史的记忆。当前,随着抗战老兵逐渐离世,口述历史的抢救工作刻不容缓。政府、社会组织、普通民众应形成合力,通过拍摄纪录片、整理口述资料等多种形式,将老兵们的记忆转化为公共历史资源。这种传承不应止于记忆保存,更要转化为教育实践,让年轻一代在聆听英雄故事中,理解牺牲与奉献的意义,在触摸历史细节中,培育家国情怀。

    尊重英雄,守护和平。张万俊老人“现在能活着就很好了”的感慨,道出了历经战火者最深沉的期盼。今天的我们,纪念英雄既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守护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尊重英雄、传承精神,本质上是对和平理念的坚守,是对“历史悲剧永不重演”的郑重承诺。

    在张万俊老人身上,遗忘与铭记的辩证、平凡与伟大的交融,构成了英雄最真实的肖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以更深的敬意对待这些记忆,让英雄的精神火炬永不熄灭,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因为,一个懂得铭记英雄的民族,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当前:3版(2025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