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栏目组接到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群众举报称,稷山县花费230万元新建了23座公厕,却大多长期锁着门,只有村里有活动或者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稷山县7月21日回应称,情况属实,将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
编辑点评:公厕虽小,却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不能让民生工程“锁”住民心。农村公厕这种“虎头蛇尾”的做法,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损害政府公信力。
我们要警惕笔尖上的形式主义,不能说汇报材料写完了,便是惠民了;公厕通过验收、宣传稿发布了,就是干好了。
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业绩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民生工程的核心是“用”而不是“有”。希望此次事件能成为各地举一反三的契机,少一些“锁起来”的应付,多一些“用得好”的务实,真正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黄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