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的川东北渝北创新
以“求新求精”提升民生福祉“见质见效”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施华琼

2025年“蓥光童托”暑期公益性托管班美术课。施华琼 摄

居民体验自助体检机。施华琼 摄

    7月14日—15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四川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活动走进广安华蓥市、邻水县。在川东北渝北地区这片热土上,以“创新”为关键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正让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这里,有政策协同的“力度”,有服务下沉的“精度”,更有文化融合的“深度”。

    政务协同破壁 从“两地跑”到“一扇门”的效率革命

    “以前跑渝北、广安两地办税,来回至少得半天。现在到这里办,十分钟就搞定!”在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前来办税的群众感慨地道出了川渝高竹新区税费改革把“麻烦事”变“省心事”的好处。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这里打破跨省政策壁垒,自2021年10月成立以来,系统梳理川渝两地118项税费政策差异,目前已统一79项税费政策和53项执法标准,真正实现“一把尺子”执法,彻底终结了企业和群众面临的“两地两规”困扰。

    办事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技术与机制的双重创新。该中心依托“智慧办税区+线上平台”构建全国首创的协同税收治理机制,实现跨省数据实时共享。过去需往返两地的业务,如今通过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10分钟内即可办结。而依托中心开展的“纳税人大学堂”和“婷婷与你”工作室“賨税云课”直播,把生涩的税务知识转化为企业与群众都能懂的办事指南。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协同效应同样体现在警务领域。川渝高竹新区警务中心作为全国第一个跨省域共建公安机关,坚持“政策一体、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为川渝货运汽车颁发“同标互认”临时通行证,目前已惠及36家企业103辆货车。服务大厅里的自助体检机,更将驾照换证体检从“往返50公里、耗时大半天”压缩到“刷身份证20分钟办结”,让群众办事更加高效。

    便民服务下沉 从“需求清单”到“幸福账单”的精准对接

    “抢到了!‘蓥光童托’班的名额终于到手了!”家住华蓥市射洪庙安置小区的王海霞看着手机上的确认信息喜形于色。这个面向8-12岁儿童的公益性暑期托管班,涵盖作业辅导、红色教育、非遗体验等课程,三期课程惠及近600名孩子,成为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最受欢迎的“单品”。

    3.16万平方米的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是区域协同服务民生的缩影。在这个由8个区市县共建共用的示范综合体,“幺妹巧手”工作坊让居家妇女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44岁的刘志玲曾是全职妈妈,如今通过钩织玫瑰花毯、“双枪老太婆”文创玩偶等,每月增收约2000元。目前,工作坊24名成员的手工艺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川渝两地,年销售额超50万元。

    在华蓥市庆华镇与重庆合川区双槐镇交界处,一座始建于清道光七年的五星桥,正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前沿阵地”的身份续写文明长卷。每月至少一场的主题活动在这里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中,两岸村民积极抢答;送医下乡时,两地医生联合进行义诊;政策咨询台前,民生解答跨越“川渝界桥”……近200年的古桥化身“连心桥”,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效深入人心。

   文化赋能振兴 从“资源共享”到“精神共鸣”的深度融合

    “大家看这个藏在衣柜里的暗格,当年革命先烈就是这样隐蔽开展工作……”在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的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陈列馆,讲解员邓世佩的生动讲述,让参观者的眼前仿佛浮现烽火年代的硝烟。这里与毗邻的华蓥山起义女战士展陈,通过复原场景、声光电技术等,再现了革命先烈们英勇斗争的事迹,成为川东北渝北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是川东北渝北地区文化赋能的重要路径。凉水井村开发的“三点一中心”红色教育精品路线,将革命遗址与海棠花海、红岩泉等生态资源结合,推出的全国首个统战主题沉浸式戏剧《幺妹》,让观众通过互动体验感受革命岁月,仅今年“七一”期间就接待游客千余人次。而海棠、紫薇、玫瑰等“美丽产业”的发展,更让撂荒地变成了“花海经济”,实现“红色文化铸魂,绿色产业富民”。

    文化的协同效应同样体现在跨区域交流中。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创新打造“渝广同兴”文明圈,涵盖华蓥示范阵地、华蓥历史文化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红岩剧场、市政务中心、市融媒体中心八大阵地功能,构建理论圈、思政圈、榜样圈、文体圈、关爱圈、乡情圈6个子品牌,成为川东北渝北地区的文化大舞台。在这里,一场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两地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当前:A3版(2025年07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