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纳道德模范、乡贤“五老”等人员,将政策文件转化为“家长里短”
● 于闲谈中宣讲,让群众当主角,让干群送内容
● 基层群众化身“田秀才”“土专家”,用“沾着泥土”的语言讲述产业发展故事
● 建立起“宣讲+答疑+反馈”闭环机制,设置“群众点题”环节,协调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实现“党的声音传下去,群众心声收上来”
机器的轰鸣声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宣讲之音伴随劳作的热情传遍乡村……这个夏天,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以“‘理’响平利·‘声’入群众”为主题,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乡村行活动,通过“理论宣讲+文艺巡演”的融合模式,让政策宣传更接地气、文化惠民更暖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力。
古树底下搭讲台
6月26日,在平利县西河镇磨沟村的一棵古树下,一场由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干部策划、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宣讲会,在村民带着乡土气的讲述中拉开帷幕。
“以前,古树是村民们初一十五搭红放炮的地方。为了改变村民观念,齐心协力谋发展,我们在这里搭建平台,组织文艺活动、动员村民唠嗑,把政策宣讲、野生动物保护、防诈骗宣传、乡村振兴和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其中。”磨沟村党支部书记陈显明说,如今的古树下,红绸子不见了,欢笑声多了,干群的关系也融洽了。
“以前白天干活,晚上睡得早,乡里乡亲走动也少,慢慢关系也疏远了,现在一起坐在古树下,看看演出,熟悉政策,关系亲近多了。”磨沟村2组村民魏远花说。
为激活宣讲“神经末梢”,平利县委宣传部牵头统筹,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具体实施,整合县委理论宣讲团、文艺志愿者等力量,打造“1支县委宣讲团+11支镇级宣讲队+N支特色小分队”三级矩阵,创新“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先模讲奉献”的四维模式,形成“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基层群众互动讲、先进典型示范讲”的立体化格局,构建“专业+乡土+行业”的多元化宣讲网络。
“家长里短”讲政策
《风雨沧桑古关垭》《民情日记里的烟火人间》……6月12日晚,平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乡村行活动在城关镇东城社区启动。
舞台上,理论宣讲员和文艺演出人员把“讲理论”与“演生活”紧密结合,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一个个熟悉的事例,引发市民群众广泛共鸣。活动打破传统理论宣讲的单一模式,让身边人说身边事,以家乡话道家乡情,让群众在享受精神食粮中领悟政策内涵。
“我讲述的是社区10名干部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一些微不足道小事,但事虽小,却为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通过宣讲,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小区治理。”东城社区理论宣讲员袁相莉说。
平利县有效整合资源,吸纳道德模范、乡贤“五老”等人员,将政策文件转化为“家长里短”。针对农村群众,开展“田间流动讲”“院坝夜话”等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打造“红色故事进校园”“非遗话理论”等特色课堂;在社区工厂开设“工间微课堂”,将就业政策解读与技能培训结合。同时,线上搭建“云端宣讲平台”,推出“‘理’响平利·‘声’入群众”理论宣讲专栏,展播宣讲短视频;线下依托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院坝会等载体,于闲谈中宣讲,让群众当主角,让干群送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干群齐心谋发展
7月15日晚,平利县广佛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灯火通明,理论宣讲、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基层治理、“DeepSeek”运用讲解……一个个话题,激起镇村干部思想的火花。
“我们每周二都会组织开展政策理论宣传、年轻干部交流等活动,把理论宣讲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以讲聚力,激励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广佛镇组织宣传委员陈勇兆说。
在如今的平利县,基层群众化身“田秀才”“土专家”,用“沾着泥土”的语言讲述产业发展故事。“新农人”王秀梅在茶园里分享“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致富经,累计带动350余户村民发展茶饮产业;返乡创业的80后硕士袁端姣,积极传播生漆文化,让省级非遗生漆技艺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银发宣讲员”王明亮用方言快板解读乡村振兴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平利县还建立起“宣讲+答疑+反馈”闭环机制,设置“群众点题”环节,协调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实现“党的声音传下去,群众心声收上来”。
从古树下到房前屋后,从工厂车间到乡村振兴一线,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到中小学校园,理论宣讲的热潮正源源不断地为平利县域经济发展汇聚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