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退去后的贵州省榕江县城,那片被淤泥覆盖的“村超”球场,正一点点显露出它熟悉的轮廓,见证着这座小城从激情燃烧的绿茵场到众志成城的抗洪前线的非凡历程。从赛场的欢呼到灾区的坚守,榕江人用最质朴的行动,书写出一篇震撼人心的精神答卷。
/ 从赛场到灾区 /
炽热民风里裹着淳朴情
“村超”火爆出圈时,榕江人的热情如春日暖阳,温暖而纯粹。卖鱼大叔放下秤杆,走上球场守门,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守护着心中的梦想;苗族阿婆提着自家熬制的酸汤鱼,热情地招呼游客加餐;村民们敞开自家院子,让外地车辆停放,那份豁达与友善,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份热忱,成为了“村超”最独特、最动人的“村味”,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然而,当洪水如猛兽般涌进县城,这份热忱瞬间化作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灾难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寨蒿镇的王阿婆凌晨三点就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着收菜。她把刚摘下的黄瓜、豆角一捆捆地堆在三轮车上,嘴里念叨着:“救灾的娃娃们得吃口新鲜的。”那朴实的话语,饱含着对救援人员的关爱。
车江大坝的侗族大哥们支起十几口铁锅,熊熊的炉火映红了他们的脸庞。腊肉在锅中翻炒得喷香,大哥们的手腕因为长时间颠勺而发僵,但他们只是简单地扒两口冷饭,就又接着忙碌起来。这些在“村超”赛场外默默递水递粮的身影,此刻成为了抗洪一线最坚实的后盾,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无私奉献和友爱互助,文明新风在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中具象化。
“炒完这锅就送!”64岁的吴家芝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说道。她把灶台从家搬到了食堂,环境变了,但那份热情从未改变。举办“村超”时,她是榕江县忠诚村足球队啦啦队成员;洪灾来临后,她带着家人连续6天守在灶台前,精心烹饪着每一份饭菜。
抗洪中,榕江共做出盒饭46.9777万份!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榕江人民团结奋战、守望相助的暖心力量。
/ 从欢呼到坚守 /
体育精神闪耀抗洪一线
“倒挂金钩”的精彩进球画面还在网上热传,那惊艳的一脚仿佛还带着赛场上的激情与活力。当洪水漫过球场,月寨村足球队副队长李敏杰脱下球衣,换上救援服,化身救援向导,带领消防、武警官兵穿梭在齐胸深的洪水中。“老人、孩子优先!”李敏杰的吼声穿透雨幕。6月25日凌晨,他连续36个小时未合眼,和队员用冲锋舟转移被困群众,手指被绳索磨得血肉模糊。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精神的另一种诠释,那就是在困难面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据榕江县应急管理局统计,月寨村足球队累计救出300余人。
赛场上,人们为每一个精彩的进球而沸腾,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而此刻,这片曾经充满激情的土地变成了清淤大军的主战场。武警战士们在齐膝的淤泥里奋力清理街道,他们的身影在泥泞中显得格外高大。累了,他们就趴在铲车上歇几分钟,然后又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干部们带着村民拿着铁锨、推着斗车,一铲一铲地清理着淤泥。有人手掌磨出了血泡,只是简单地缠上布条,就又接着干了起来。他们在抗洪中的拼劲和坚韧,让我们看到了体育精神在抗洪一线的延续和升华。
/ 从流量到暖流 /
八方支援汇聚中国温度
“村超”的火爆让榕江这个名字传遍全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当洪灾袭来,这份关注瞬间化作了一股股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这座小城。新疆大叔阿里木江·哈力克带着11头牛赶到安置点,来不及休息便迅速支起大锅,开始炖煮牛肉。“我把榕江当第二故乡,家里有事,必须来!”阿里木江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深情。
宁夏“跪行巨人”胡雷辗转三天,克服了重重困难,把10万元物资送到了县城。他说:“看‘村超’时为他们鼓掌,现在该为他们搭把手。”这位身残志坚的勇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企业家陈光标带着2000万元物资抵达后,没顾上休息就跟着清淤队伍一起忙碌起来。“‘村超’让我看到中国人的精气神,现在该护着这份精气神。”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爱心在继续传递,贵阳的商户送来矿泉水和面包,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了基本的物资保障;网友们在直播间里刷着“榕江加油”,那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了照亮黑暗的希望之光。就像“村超”时全网为进球欢呼那样,此刻,全国人民用不同的方式,为这座小城加油鼓劲,让榕江感受到了来自全国的关爱和支持。
球场会重启,团结不散场。眼下,榕江人已经开始念叨:“球场得好好整整,7月26日的比赛不能黄。”阳光下,有人在清洗被淹的球衣,有人在晾晒受潮的锣鼓,淤泥里钻出的小草,正悄悄探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