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如何优化?资金如何筹集?人员如何组织?资源如何整合?
四问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活”更要“火”
◎ 本报记者 刘川 漆世平 王露

福建省龙岩市将谢华安院士老宅打造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振兴。(龙岩市文明办供图)

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志愿者帮助群众查询医保信息。漆世平 摄

居民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老矿街道广场社区光明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理发。漆世平 摄

学生参观山西省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供图)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广安市文明办供图)

福建省龙岩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红古田基地。王露  摄

云南省玉溪市将网红街区青花街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玉溪市文明办供图)

    7月14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华蓥山下,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里已经热闹起来——文化馆里,七旬老人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图书馆亲子区,妈妈与孩子依偎共读,细语呢喃;华蓥市工人文化宫广场上,“文明集市”的开锁、理发、磨刀摊位前人头攒动……处处洋溢着的热闹劲儿,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鲜活模样。

    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黄河之畔到长江两岸,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百姓编织一张民生幸福网。

    2018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部署。7年来,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引领下,各地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项工作,一张覆盖“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小区)”的“中心—所—站—点”阵地网络在神州大地织就。

    新时代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如何提升阵地使用效能、优化站点布局、盘活优质资源、完善运行机制、夯实主体责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让星罗棋布的文明实践阵地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带着“阵地如何优化?”“资金如何筹集?”“人员如何组织?”“资源如何整合?”这四大核心问题,记者深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进行调研。

    1

    阵地

    如何优化?

    盘活闲置空间,让服务贴近群众生活

    在西部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牌子下,铁门虚掩。推门而入,角落里堆着化肥袋子,墙上褪色的活动照片定格在去年年底。“挂牌时热热闹闹,后来就冷冷清清了。”村民老周苦笑道。

    这样的“挂牌站”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已实现物理空间全覆盖,但实际运行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少地方(特别是一些“空心村”和精神文明建设薄弱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虽完成了“挂牌”任务,但整体氛围不足、元素不齐,有的阵地甚至被宣传物料、农资杂物挤占,使用率不高,呈现出“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演来演去就那几个节目”,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群众参与热情不高。还有部分地方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新建场地,忽视对老旧房屋、祠堂等闲置场所的盘活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阵地是文明实践的载体和依托。如何用好用活基数庞大的阵地体系,切实提升使用效能,使其成为群众“愿意来、方便来、经常来”的精神家园?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院长岳奎认为,要优化功能定位,聚焦群众需求,合理配置功能,设计务实服务项目,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实用的为民服务阵地和群众精神家园;要优化站点布局,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拓展到哪里”的原则,延伸阵地触角,在自然村、小区、广场、文明单位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驿站),构建点多面广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要聚焦城乡文明融合,促进城乡文明实践空间配置均衡发展,对群众不便去、不愿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进行整改或重新选址。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各地在提升使用空间效能、优化站点布局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走进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老矿街道广场社区光明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可以看见220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利用:便民服务区工具齐全,民情留言区贴满“微心愿”,爱心义剪区、洗衣区井然有序。“阵地就在小区里,服务贴近群众需求,大家抬脚就到,自然愿意来。”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斌道出关键。

    贾汪区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试点区。目前,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域覆盖的基础上,贾汪区整合盘活集体用房、租用农户用房、农户捐献的闲置住房等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进自然村、进小区、进学校、进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281个,理论宣传、就业帮扶等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巴山蜀水间,一条跨越行政边界的“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廊”正在成形。四川和重庆创新“跨省共建”模式,在川南渝西、川中渝西、川东北渝北和川东北渝东北4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带上,共建文明实践广场、新风礼堂、主题公园等阵地,联动打造示范综合体,将两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力量串珠成链。

    山西省太原市将百余个博物馆、图书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拓展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更在其中嵌入马克思书房,“红色主题空间+趣味阅读推广+互动宣讲”的创新模式,让市民李珍珍感慨:“在这里既能享受文化服务,又能汲取思想养分,一个空间两种收获。”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在建成“1+8”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居民无偿提供的闲置房屋资源,打造了3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微家”,向院落居民免费开放。九龙村村民、党员韩章涛是第一个捐赠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微家建成后,家里天天热闹,生活精彩了,我很快乐!”

    上海徐汇区依托徐家汇书院开设文明夜课;浙江绍兴市积极探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婚礼,宁波市北仑区打造“车轮上的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为集卡司机打造“温暖港湾”……各地在打造群众爱去想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上各显神通。

    当前,互联网成为亿万群众生产生活主空间,如何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浙江省临海市建设新时代网络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沉浸式、互动型的网络文明“游艺场”;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香铺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艾芳书记先锋说”微信视频号,将理论宣讲“搬”上网,评论区更化身社区的“民情收集站”“金点子意见箱”。

    “阵地优化贵在‘四有’:有引领、有吸引、有激励、有影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谭建光指出,有引领是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新思想新政策引领;有吸引是适应群众生活需求,提供实效活动,让大家乐于参与;有激励是对积极参与者提供积分兑换等回馈;有影响是向全国展现文明实践促进人民精神丰富和生活幸福的作用。

    2

    资金

    如何筹集?

    财政是基础,更要撬动社会“钱袋子”

    “以前常因没有经费,很多好点子只能搁置。”一位基层文明实践工作者坦言。

    阵地建好,持续运转的资金如何筹集?这是困扰许多基层文明实践工作者的难题。当前,资金来源面临多重挑战:财政依赖严重,基层“等靠要”思想突出,社会筹资渠道狭窄;资金分配“重硬件轻软件”,部分实践站沦为“挂牌工程”,活动经费捉襟见肘;企业捐赠缺乏政策激励,公众参与度低。如何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可持续模式,成为破解资金困局的关键。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探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打造文明实践“蓄水池”与“活源泉”的探索实践颇具启示意义。

    2020年,博罗县设立文明实践基金。博罗县委书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周耿斌介绍:“县财政在每年支持1000万元文明实践基本经费的基础上,还拿出2000万元注入文明实践基金,并通过企业、爱心人士捐赠等社会募集方式筹集文明实践活动经费、项目经费。”目前,博罗县文明实践基金已募集资金4130万元并通过文明实践公益创投大赛累计扶持精品项目210个,常态化活动覆盖所有村镇,服务群众300万人次。

    除了博罗县,广东汕头、中山、汕尾等城市均设立了文明实践基金。

    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是文明实践阵地运转、活动开展、队伍激励、项目实施的“活水源泉”。如何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确保文明实践活动能持续开展?

    “现在全国共有60多万个文明实践阵地。需要建立中央财政适度引导、省市两级财政予以必要支持、县级财政承担基本经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岳奎建议,中央层面,在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中专门安排相关经费,支持文明实践阵地更好发挥作用;省市层面,在配套安排了建设经费的同时,宣传部门还要积极跟同级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大支持;县级层面,要承担文明实践工作基本经费,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日常运转,并统筹整合县域内公共文化服务各类资金以及面向基层群众的有关资金,充分发挥资金集合效应;社会资源层面,要结合实际继续探索设立文明实践基金,努力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文明实践工作。

    “单靠有限的财政投入,不太现实。”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教授周林波认为,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构建多元化、可持续保障机制。“政府财政是基础保障,但要避免过度依赖,还要善用企业资源,通过公益合作实现双赢,部分服务可探索‘特殊人群免费、普通人群低偿’的收费模式,实现以项目养项目,而区县、镇街或社区层面设立文明实践专项基金,是撬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

    各地的探索实践印证了以上论点。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早在2019年便发起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基金,通过建立“财政资金+专项基金”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形成“1+11+X”(区、镇街、专题项目)网状基金架构。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全年开展70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经费从何而来?吉福社区党委书记李含荣揭秘:“这些活动大多是由‘智慧妈妈’‘共享奶奶’‘故事爷爷’等社区自组织领办。社区通过保障资金和专项资金每次给予领办组织1000元至3000元的激励基金支持,全年约投入6万元。更多活动则通过冠名赞助、项目招标等方式链接社会资源,解决活动经费问题。”

    不少地方也推出“文明积分”兑换服务,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积累的积分可兑换实物或服务,以“小积分”撬动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那么,保障物质奖励的经费从哪里来?

    10分能兑换一袋洗衣粉,50分能兑换一桶食用油……近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大有镇韭菜园子村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到了日常用品及耕作所需农资。“全镇设立了6个积分兑换点,每年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统筹10%的资金,作为采购‘积分超市’奖励物资等的专项经费。”大有镇党委委员王艳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则采取“财政拨付+集体补充+社会捐助”模式:政府财政每年给每个村(社区)拨付专项资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再拿出一部分作为补充资金,还通过帮扶单位支持一点、企业爱心捐助一点等方式丰富货柜物品。

    这些探索表明,破解资金难题,关键在于机制创新。激活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力量,才能为文明实践注入“源头活水”。

    3

    人员

    如何组织?

   专职工作者+志愿者+群众,三个维度发力

    解决“人员如何组织”的问题,是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的关键。如何筑巢引凤,吸引和留住专职工作人员?如何多元激励,吸纳志愿者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如何精准施策,激发群众广泛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推进,各地对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愈发重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管理层面,不少地方成立事业单位,有人员、有编制。然而部分地方仍面临着编制紧张、人才稀缺、人员配备不到位的困境。

    如何破解?陕西省成立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6个,落实人员编制104名。83个县(市、区)落实编制机构,成立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为县委宣传部下属一类事业单位、正科(或副科)级建制,落实人员编制741名,平均每个县级中心配备工作人员11人。山东省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性岗位队伍,统一实行政府补贴,补贴待遇不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或月最低工资标准,并为在岗人员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或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新时代文明实践既是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各地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共建共享”原则,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载体,将志愿者队伍锻造为推动相关工作的核心力量,着力健全褒奖激励机制,探索各种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褒奖礼遇办法,同时优化管理、精准对接、强化培训,提升志愿者的参与动力,确保志愿服务高质量开展。

    广东省珠海市成立文明实践礼遇联盟,把文明实践“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作为加分项目纳入随迁子女入学积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积极探索志愿者礼遇办法,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机制,在资格优待、消费支出、服务回报等11个方面,实施优待政策。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孵化器作用。开远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依托中心阵地和资源优势,先后引进麦田计划、同根生、仁人等专业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在项目设计、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地扶持,为志愿服务组织免费提供办公用房和设备,通过招投标吸引他们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助其成长。”

    在丰富平台和多元激励下,文艺骨干、科技人才、医务工作者等纷纷加入文明实践队伍,将个人专长转化为服务社会之力,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生动局面,为文明实践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各地不断探索新方法,推出积分制管理、“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近日,重庆市奉节县冯坪乡南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积分兑换活动热闹非凡。“上周清扫村道得了20多分呢。”村民陈大哥开心地说道。

    山东省荣成市首创文明实践“美德+信用”机制,将群众参加理论学习、担任宣讲员、从事志愿服务等美德行为变成美德分,纳入个人信用加分,与全市总的信用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市民的信用等级从D到3A,共分6个档次,3A级市民可享受免费游景区、贷款免担保等210多项礼遇。在这种背景下,大家更有动力去做好事、挣美德信用分。“美德分占农村信用积分的92.5%,做好事就是挣‘信用’。”荣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隋艳秋说。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道德银行”积分既可兑换生活物品,也可兑换银行相关信贷扶持政策。当地居民洋汉莉已经参与了7次“道德银行”志愿服务:“既可以做好事得积分,又可以兑换东西,有意义,我还要继续参加。”

    在采访中,记者关注到这样一组数据——“2024成都文明实践指数”显示,去年成都全市共开展212642场次文明实践活动,参与人次达793900。数据反映了成都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如何进一步让文明实践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各地紧扣群众需求,尤其是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群众面临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把“一老一小”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作为文明实践的重点服务群体,在服务日常中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看似是家长里短,却是老百姓最感兴趣、最想解决的事情。”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负责人涂睿介绍,该中心聚焦老百姓需求开展活动,找到有人气的人来组织活动开展,活动主题选择大家喜欢的内容,采用群众愿意参与的活动形式,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人人都是文明实践行动者。”岳奎认为,要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用好现有志愿力量,千方百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并注重培养文明实践积极分子。他强调,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把一切有情怀、有梦想、有担当的人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汇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4

    资源

    如何整合?

    跨部门、跨地域,共享才是硬道理

    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资源配置层面仍存在诸多错位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空间配置缺乏精准性,存在明显的投放偏差。资源往往向基础条件好、易出政绩的区域倾斜,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导致城乡之间文明实践资源分布失衡,农村地区的服务供给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二是需求对接存在脱节,未能真正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部分实践活动陷入“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内容设计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兴趣点匹配度不高,吸引力不足,形成“政府端菜”与“群众口味”之间的明显错位,难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三是时间调配缺乏统筹,未能兼顾实际场景的特殊性。一方面,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农村流动人口的周期性变化,导致资源投放与群众的实际参与时间不匹配;另一方面,在重大时间节点存在活动扎堆现象,既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服务效应。

    令人欣喜的是,多地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6月27日清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会议会址旁的五龙村“双满意”为民服务站热闹起来。村民郭鹭云将自家酿的米酒和山里的土蜂蜜放到展销柜上进行售卖:“以前这里就是个小土屋,谁能想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了。”

    “双满意”为民服务站由国网上杭县供电公司党委与古田镇党委共同打造,是龙岩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首个示范点。2021年以来,龙岩市先后制定印发相关机制和方案,在责任联担、资源联享、部门联合、服务联送、队伍联建、品牌联创等六个方面下功夫,推进208个文明单位与341个实践所(站、特色点)结对共建,通过资源倾斜、资金帮扶、人才下沉等方式,夯实文明实践基层阵地,建好百姓的精神家园。

    记者发现,以龙岩市结对共建为代表,各地积极撬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调动企事业单位、商铺、社会组织等各界资源,通过构建“文明实践合伙人计划”“文明实践联盟”等形式,促进文明实践资源实现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黄河路社区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力量,组建起由社区党员、在职党员、企业党员和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以每周定期开放、全体志愿者轮值的方式建立起心情港湾。

    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五彩假日课堂”等品牌为纽带,联动高校、协会、社区等多方力量,构建覆盖全域、功能多元的文明实践网络。“通过‘引进来’汇聚专业资源、‘走出去’拓展服务场景、‘联起来’激活青春力量。”蜀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营负责人刘晨介绍,中心不仅破解了暑期托管、青少年教育等民生难题,更构建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文明实践共同体。

    在云南省丽江市,大研街道新义社区积极整合资源,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共同打造彩虹志愿服务队,树立特色服务品牌。

    “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工作通过撬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整合闲置资源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资源整合协调难度大、长效机制不完善等挑战。”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蒋玉石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创新整合模式,推动区域内教育、文体、科技卫生等资源向文明实践阵地汇集,通过有序组织、精准对接,推动资源跨部门、跨地域流动,切实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使文明实践成为各方合力做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平台,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当前:2版(2025年07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