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日前报道,四川遂宁的公职人员孙先生,在单位下发其单位公职人员可在一定条件下做符合规定的副业通知后,主动申请并获批,从此下班后骑着电动车送外卖。他表示,“送外卖感觉像打游戏做任务”,并认为“都是服务行业”不丢面子,送单时还普及消防知识。有人不解,有人为他的接地气点赞,也有人直言“他有固定工作,别抢普通人饭碗”。
编辑点评:网友“怕抢饭碗”的言论背后,是对普通劳动者生存空间的在意。外卖骑手、代驾师傅这些职业,承载着许多家庭的生计,大家担心“部分公职人员兼职”会分走蛋糕,本质上是对“靠劳动吃饭”的朴素守护。这份在意本身就很珍贵——它提醒我们,任何政策探索都该把“不挤压基层生存空间”当作底线,这正是社会共情的温度。
孙先生的兼职其实藏着两个关键前提:一是“时间差”,他选在晚上8点后接单,避开了午晚高峰的全职骑手黄金时段,更多是填补夜间零散需求的空白;二是“合规性”,从提交申请到单位审批,从明确“不影响本职”到拒绝利益关联,每一步都踩在规则框架里。这种“在规范中补充服务”的模式,与其说是“抢饭碗”,不如说是对社会服务的柔性填充——就像深夜街头多了个愿意跑单的人,既没挤占核心市场,又能让晚归者更快收到热饭。
面对“放下身份”的不解,孙先生一句“都是服务行业”戳中了要害。他作为公职人员在岗位上为群众办业务,作为外卖骑手在路上为市民送需求,本质上都是“用劳动换认可”。这种对职业价值的平等认知,正在打破“职业高低”的旧滤镜。当一位在法规允许范围内兼职的公职人员能坦然骑上电动车,把“服务”从办公室延伸到街头,当公众开始习惯“职业身份可以多元切换”,恰恰说明“劳动光荣”不再是口号——无论是坐班还是跑单,只要合规合法、创造价值,就值得尊重。
当然,讨论也在倒逼更细致的规则。公众的担忧提醒我们:目前符合法规要求的公职人员兼职不能“一放了之”,需要划清更具体的边界——比如明确兼职时段与全职高峰的区隔,建立兼职收入透明申报机制,动态监测是否存在“利用职权揽单”等风险。孙先生所在单位的“报备审批”机制,其实就是一种探索:既给基层人员留了合理补充收入的空间,又用制度把住了“不越界”的关口。
当我们能跳出“身份标签”,尊重每一份合规的劳动;当我们能在“担忧”里提炼出“守护”,在“探索”里守住“底线”,社会的活力与温度,自会在这样的互动里慢慢生长。(陈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