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黄沙镇,一项承载着近2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清水陶艺非遗传承文明实践项目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整合多方资源,让土陶制作这门古老技艺在孩子们的手中重绽光彩,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清水村的土陶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村内保存的3座不同历史时期古窑,见证着一代匠人的坚守。为守护这份文化瑰宝,黄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黄沙镇中心小学校,将中小学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让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在黄沙镇中心校的陶艺工作室里,孩子们围坐在制陶机前,在非遗传承人曹益兵的指导下,揉泥、拉坯、定型,专注的眼神中闪烁着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与热爱。这种亲手实践,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之美,更在“求真、向善、尚美”的氛围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陶品、陶智、陶趣”三位一体的“渔乐”陶艺教育体系,将陶艺课程纳入必修与选修体系,编写分级教材,并通过陶艺节、跨学科创作等活动,实现“五育并举”。截至目前,已累计超1000人次受益,学生作品1065件,涵盖红色文化、乡村生活等多元主题。
如今,清水陶艺已成为当地研学基地的核心元素,吸引着周边儿童、青年乃至游客前来体验。项目不仅停留在文化传承层面,更探索出“非遗+教育+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