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邓双。

隆窑基地。

工人正在制陶中。
质 疑
“放着稳定的大学老师工作不干,回村‘玩泥巴’?”
回 应
“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
计 划
让更多人看见,“玩泥巴”不是“没出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也能在新时代长出腾飞的翅膀

(扫码看视频)
在四川隆昌市石燕桥镇净土村,两条共计126米长的龙坡窑宛如巨龙,静卧于林间。窑口前,金林陶瓷厂董事长邓双的身影引路,记者紧随其后,沿着依坡铺展的长阶逐级而下。目光所及,黄土泥砖砌筑的窑仓错落分布,窑内整齐地陈列着大小不一、年代各异的陶器。自小在窑边与陶土为伴的邓双,在向记者介绍龙坡窑的历史时,指尖抚过陶器,眼神里充满了别样的专注。这位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海归”,如今已是守护省级非遗隆昌土陶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以一抔陶土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布上描绘出了厚重的底色。
一抔陶土召唤乡愁
2020年,邓双踩着碎陶片走进净土村的龙坡窑时,雨水正顺着塌陷的窑顶往下渗。在他还是孩子时,父亲曾在这里烧制陶罐,可后来,整座窑如同垂暮的老者,在时光中摇摇欲坠。
站在窑内的邓双,眼前的破败景象与曾经的触动情节相交叠。“你们中国的宝贝那么多,为什么跑这儿做研究?”那是他在留学时导师说的一句玩笑话,却像一根刺牢牢地扎在他心里。
隆昌土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有600多年历史。这个“土陶之乡”,在现代化浪潮中渐失光彩,58条龙坡窑中的绝大多数蜷缩在山坡上,窑仓坍塌,荒草没膝。站在破败的龙坡窑前,邓双于那一刻突然听懂了泥土里的乡愁:走过了那么多地方,最该守护的,是那抔带着隆昌体温的陶土。
眼前的萧条,让邓双下定了决心,制定了规划。
当邓双递上辞职信时,很多人表示不解:“放着稳定的大学老师工作不干,回村‘玩泥巴’?”面对大家的质疑,他没多作解释,只是一头扎进了修复龙坡窑的烟尘里。
古技创新焕发光彩
“保护龙坡窑可以,但也用不着辞去工作啊!”父亲一开始表示反对,但邓双态度坚决地表示,为了让有600多年历史的隆昌土陶在传承中焕新,必须有人站出来,把文化立起来,父亲最终被说服。
为了修复龙坡窑,邓双成了“抵押专业户”,用自筹来的资金一点点“润色”破败的老窑。村民们起初不理解,可眼看着老窑翻新、新馆另建,关注的目光便越来越多。
2022年,当展示面积达4600平方米的隆窑遗产博物馆在旧窑边建成并揭牌时,乡亲们终于看到:原来装酒的粗陶坛,也能在展柜里泛出玉的光泽。
“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邓双保护隆昌土陶的着眼点并不局限于窑址的翻新与器物的展陈,他带着工匠们跑景德镇、访宜兴,把传统龙窑柴烧技艺与现代釉料技术结合,在经历无数次试验与失败后,如今加入特殊“配方”的陶土,也能烧出如梦似幻的一抹蓝。
创新的同时,还有改进。早在修复老窑之前,邓双就已经开始组建团队,研究如何提升制陶效率,摸索出的“刀压制坯”技术,可以让老师傅们从原先一天一人只能做1个半容量1000L的陶坛,提升至做20个以上。对此,58岁的老师傅罗先贵最有感触,这个曾因腰伤差点放弃制陶的老工匠,如今不再需要每日弯腰拉坯。工作台前,罗先贵聚精会神地修坯绘纹,阳光洒在他的肩上,老人和老窑一起重焕光彩。
窑火重燃焐热人心
罗先贵的儿子罗刚,曾经在工地开挖掘机,如今走进了博物馆做陶艺,还时常指导前来研学的学生体验制陶技艺。记者走进博物馆的陶艺工坊时,罗刚手里的陶坯正慢慢转成一只花瓶,颈口的弧度和龙坡窑的曲线相互呼应。
和罗刚一样从工地、田间走进陶瓷厂、博物馆的村民,在石燕桥镇有200多人。他们大多数经过免费技能培训后成为制陶技工,每月可以拿到约六千元的工资。邓双算过一笔致富账:厂里年产七八万只陶坛,专供茅台、五粮液、洋河等酒企,光这一项就能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5万元;设计团队不断研发的文创产品,一年的产值超过100万元;更让人欣喜的是博物馆带来的“流量”——研学的学生、来体验制陶的游客,让村里的农家乐火了,文旅融合的路越走越宽。
目前,净土村通过隆窑遗产博物馆引流,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新增的岗位也更加多元,不仅有研学导师,还有网络主播。从广东回乡的“95后”盼盼过去是一家工厂的仓库入库员,这个曾经面对镜头很紧张的姑娘,现在能对着镜头畅谈龙坡窑的历史,单场直播能卖出2万元的非遗体验票。
“四川省突出贡献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助力巩固脱贫 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先进个人”……荣誉与表彰纷至沓来,而37岁的邓双心里装着更大的计划:未来,他想进一步推动村里的“陶+茶”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人看见,“玩泥巴”不是“没出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也能在新时代长出腾飞的翅膀。他还想把隆昌土陶带出国门,让世界看看中国手艺人的匠心。
窑火跳动,映在邓双眼里,像极了他小时候在窑边看到的光。只是这一次,这束光不仅照亮了龙坡窑的土砖,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路——那是有着600多年文化积淀的隆昌土陶技艺,掺着新时代的创新实干,在这片土地上,越燃越旺的幸福日子。
(本组图片由施华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