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票价”托起基层文化“大舞台”
一元剧场 十分文明

    一元钱能买什么?也许是一瓶水、一个鸡蛋、一个馒头,而在山东菏泽、湖南岳阳、陕西渭南、甘肃张掖等地,一元钱就可以看一场文艺演出。

    近些年,很多地方推出“一元剧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让基层群众低价享受高质量文艺演出。此举不仅探索出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新路径,也培育了基层演出市场,厚植了戏曲等非遗的传承土壤。

   文化惠民 “一元剧场”的“精神粮仓”效应

    “一元剧场”到底是什么?——一元钱购票即能看戏。

    晚上6点,太阳刚落山,西边的天空还泛着橘红,湖南省岳阳县文化艺术中心剧场门口已排起长队。队伍中,头发花白的张大爷攥着刚买的票,乐呵呵地跟另一位观众搭话:“一块钱就能看一场大戏,这好事上哪找去!”检票口处,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正互相核对座位号,有个扎马尾辫的女生兴奋地举着手机顺便来了张自拍:“肯定没人相信,演出的票价比奶茶便宜多了,必须发朋友圈Mark一下。”

    这是湖南省岳阳县“一元剧场”文化惠民品牌活动中的一个场景。所谓“一元剧场”,就是群众每次象征性地花一元钱购票,就能看一场高水准的演出。演出以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鼓戏为主,辅以小品、歌舞、山歌、民乐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6月30日晚,重庆市开州剧院灯光璀璨,以“壹圆剧场 百姓主场”为主题的揭牌首演仪式在此举行。11个由普通市民自编自导的原创节目轮番登台,用烟火气十足的本土表达,演绎着开州城乡的时代风貌,也标志着开州区创新推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正式落地。

    “壹圆剧场”既是一场一元票价的惠民演出,也是一场展现开州人风采的百姓大舞台。

    这场惠民演出打破了专业舞台的壁垒——参演者既有社区退休职工、学校教师,也有短视频平台的网络达人。“这是一个开放的舞台,这个年纪能登上舞台展现我心中的开州,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家乡的交代。”文峰街道天鹅湖社区居民邹品权这样说道。在情景歌曲《不老的老黄葛》中,邹品权饰演的磨刀匠用方言吆喝唤醒了老城记忆,舞台上黄葛树下的竹椅板凳,还原的正是开州老城区里黄葛树下休闲纳凉的烟火气和街坊邻居间的人情味。

    开州区政府副区长邓果介绍,“壹圆剧场”是普惠均等的民生剧场,通过低票价让优质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浸润人心的百姓剧场,以文化滋养群众生活。

    为了确保“壹圆剧场”的持续发展,开州区构建了“周周有小戏、月月有演出、季季有大戏”的常态化演出机制。

    每周六在巴蜀戏苑、每周日在汉丰梨园开展小型文艺节目演出;每月在区文化馆举办中型文艺活动;每季度在开州剧院推出音乐剧、话剧、儿童剧等大型剧目。同时,“剧场”还将深入社区、校园、农村,形成“固定阵地+流动服务”的全域覆盖网络,预计2025年年底前完成60余场惠民演出。

    “一元票价”的市场化探索、“百姓主角”的全民参与、“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明滋养 非遗传承与价值观传递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岳阳花鼓戏曾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20世纪90年代,最少的时候我一个月才拿5块钱。”岳阳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柳六荣回忆说,为了生计,花鼓戏演员们都转了行,有的蹬三轮,有的做小工,还有的当起杀猪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电视等娱乐形式冲击,戏曲观众流失严重。

    戏曲传承,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包括岳阳花鼓戏在内的传统戏曲,要想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甚至发展,首先要赢得现代观众的心。“一元剧场”凭借低票价、高质量的演出给传统戏曲的传承带来希望。

    在湖南省岳阳县,“一元剧场”推出至今,演出已超过1000场,观众人数累计已超过60万人次。观众看得多了,口味越来越“刁”,不再满足于现有剧目。为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岳阳县一方面精选30多部传统剧目重新演绎,戏曲演员们把多年未演的一套技巧又捡了回来;另一方面组织创作《寸土不让》等现代花鼓戏,并不断拓展创新演出形式和剧目类型。正如柳六荣所言,“一元剧场”如同小小的杠杆,撬动了戏曲传承生态的变革,为剧团带来新机遇,让花鼓戏重新焕发生命力。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二人转了,真是过瘾!”3月31日晚,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文化艺术中心“一元钱爱心公益剧场”的演出刚刚落下帷幕,现场观众还沉浸在传统二人转《丁香孝母》《鞭打芦花》的感人情节里,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观演感受。市民只需捐出“一元钱”,就能在剧场享受不少于一小时的精彩演出,绥棱县“一元钱爱心公益剧场”巧妙地将文化与慈善融合,这一创新模式让文化惠民更具温度。

    “真不错,既能欣赏精彩的演出,还能奉献爱心,特别有意义……”现场观众姜绍民满脸笑意,难掩对演出的喜爱。在这里,文化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传递爱心的桥梁。除此之外,现场还举办艺术品义卖活动,获得的所有款项都会存入慈善会账号,接受公众监督。

    绥棱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智泉介绍:“自推出‘一元钱爱心公益剧场’以来,每月都会上演一场,主要以富有教育意义的地方戏二人转为主。这种形式既让群众欣赏到接地气的节目,又宣传倡导了公益文化精神,让爱心善举润物无声、深入人心。截至目前,‘一元钱爱心公益剧场’已成功演出3场次,惠及群众1800多人次,累计筹集慈善资金3000余元,成为绥棱县文化惠民与爱心传递的闪亮名片。”

    跑圆场、踢腿、练身形……2月21日9时,在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的排练室,演员们正一丝不苟地练习基本功。

    “基本功练习是每天的必修课。”“90后”青年演员马萌说,“老演员常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我们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介绍:“‘一元剧场’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艺。”

    “一元剧场”演出18年来,渭南市秦腔剧团在全国9省(自治区)演出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上千万人次,把秦腔艺术送到了大江南北。

    代九奎表示:“我们通过推动‘一元剧场’进社区、学校、景区、农村、公园,让秦腔艺术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长效探索 如何让“一元”可持续?

    也许有人会问:票价只有一元,怎能覆盖演出成本?“一元剧场”不是商业演出项目,而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一般采取“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剧团服务+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

    在“一元剧场”演出中,观众的“一元付费”只占剧团演出收入很小的一部分,政府的财政补贴是“一元剧场”主要经费来源。既然如此,为何不采用完全免费的模式?

    在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看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主导不代表政府包揽一切,政府主导也并非排斥市场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需要让开放竞争的市场化手段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上发挥更大作用。

    在“一元剧场”项目中,象征性收取1元费用,一方面可以部分缓解成本压力,确保项目长期运行,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观众买票看戏的习惯。

    县域演出市场广阔,但很多人没有养成买票看戏的习惯。某地推出“一元剧场”之前曾就票价问题进行调研,群众说:“一块钱,我们天天看;两块钱,会选着看;三块钱,考虑考虑;五块钱,就不看了。”象征性收取1元费用,有助于引导基层群众形成“文化产品有价值”的认知,有利于基层演出市场的培育。

    长期关注“一元剧场”的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辉认为,象征性收费不仅让观众受益,也有利于基层剧团树立产品思维。收费机制可帮助剧团统计观众数量、年龄分布及观演偏好,有利于及时调整剧目内容和服务模式。

    河南周口“周末一元剧场”,始于2008年4月。当时,一场演出的成本1万多元,而门票收入只有1000多元。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当地积极寻求和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采取冠名、联办、专场等形式,让参与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借助“周末一元剧场”展示形象。当地一家通信运营商认为,“周末一元剧场”是公益文化活动,参与其中能有效提升自身品牌形象,于是出资20万元买下活动一年的冠名权。

    除了采用灵活方式获得资金支持,“一元剧场”还通过开放平台广泛吸纳社会文艺力量。山东曹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王朦介绍,当地的“一元剧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的运作方式,除了邀请专业院团担纲演出主力,还优选民间演出团体以及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草根网红等作为演出服务提供商,形成一股文化服务的强大合力。

    (综合《光明日报》《陕西日报》、上游新闻等)

 

当前:4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