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的文化温度与传承力量
◎ 刘霁月

    从花鼓戏到秦腔,从传统剧目到现代创作,“一元剧场”以近乎公益的低票价,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不仅滋养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更激活了非遗传承的土壤,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生动样本。

    文化惠民的关键在于“精准抵达”。“一元剧场”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破解了基层文化供给“供需错位”的难题。传统戏曲曾因观众流失、市场萎缩陷入传承困境,而“一元票价”以近乎零门槛的方式,重新唤起了群众的观演热情。湖南岳阳的花鼓戏演员从蹬三轮、做小工重返舞台,陕西渭南的秦腔青年演员在“一元剧场”中磨炼技艺,正是这一模式生命力的体现。文化服务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接地气”的方式让艺术回归生活。

    可持续的奥秘在于“多元共治”。有人质疑:一元票价如何保住成本?答案藏在其“政府补贴+社会参与+市场培育”的运作逻辑中。政府主导不意味着大包大揽,而是通过象征性收费培养文化消费习惯,通过企业冠名、社会赞助拓展资金渠道,通过开放舞台吸纳草根力量。河南周口的“周末一元剧场”与企业联办,山东曹县引入民间艺人合作,这些探索既减轻了财政负担,也让文化服务成为社会共建共享的事业。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更深层次看,“一元剧场”的价值远超文化消费本身。它既是非遗传承的“活水源头”,也是文明风尚的传播平台。黑龙江绥化的“一元公益剧场”将观演与慈善结合,重庆开州的百姓自导自演展现本土故事,这些实践让文化成为凝聚社区认同、传递核心价值的纽带。当白发老人与年轻学生同坐剧场,当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碰撞共鸣,文化的种子便在此刻生根发芽。

当前:4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