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铸魂 绿色实践筑梦
奋进阿坝的“双色”答卷
◎ 本报记者 卢瑶

    2025年是红军长征会师阿坝90周年。7月21日—25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阿坝行走进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由记者、专家学者、青少年、文艺工作者、志愿者组成的“五支队伍”深入松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汶川县,实地探访阿坝州的发展变化。

    红色资源焕新颜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7月21日,“五支队伍”阿坝行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川主寺镇元宝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在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史料前、花岗石群雕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李蓉为队员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大家抚摸群雕纹路,凝视泛黄史料,感受红军将士踏冰卧雪、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仿佛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7月23日,“五支队伍”在若尔盖胜利曙光纪念碑前,从微党课开讲、敬献花篮到红军后代讲述先辈故事,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位于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胜利曙光大型雕塑群,是各界缅怀先烈、重温长征历史的重要场所。雕塑群主体刻画着24位红军战士相互依偎、紧闭双眼的悲壮形象,他们环绕在刻有“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的石柱周围。不远处,手持望远镜的指战员与搀扶伤员的战士形象,进一步凸显了长征途中的艰难与牺牲,直观展现出红军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不屈。这座高18米、宽24米、重达1800余吨的雕塑群,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右路军过班佑草地时的真实历史场景。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红色文化传承大厅……从松潘到若尔盖再到红原、汶川,“五支队伍”走过一处处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地标,串联起独属阿坝的长征烙印,这些红色资源也激励着各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绿色发展谱新篇

    7月25日上午,“五支队伍”来到汶川县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茶祥子负责人、“四川好人”蒋维明将茶祥子的历史与文化娓娓道来。

    2012年,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蒋维明创立了茶祥子制茶坊,专注传承茶马文化、复兴西路边茶(藏茶)。经过多年钻研,他成功恢复失传的西路边茶技艺及四项制茶非遗技艺,如今产品行销沿线20多个国家,成为国际茶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带动乡邻方面,蒋维明坚持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270户茶农收购原料,并长期聘用12名本地员工,让茶业复兴与群众就业同频共振。

    而在前一天,“五支队伍”前往红原县牦牛产业园区,探寻当地以特色产业赋能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红原农特产品体验中心,红原牦牛奶粉、牦牛冰淇淋、风干牦牛肉、酱卤牦牛肉、牦牛酸奶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四川红原菊乐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红介绍,公司去年正式入驻红原县牦牛产业园区,与公司合作的牧民有600多户。

    “以农牧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阿坝农业农村部门始终坚持的方向。”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舒棋介绍,阿坝州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以产业化思维、项目化推动、园区化支撑、科技化赋能为总揽,以市场、特色、精品、增收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贯通,在加快建设农牧业生产体系、品牌体系、营销体系的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大基地、大园区、大企业、大品牌”建设。

    在阿坝州,高速通了、高铁来了,红色文旅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当前:1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