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手经济”到“绿领”职业
看青年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人们现在的每一次消费都是对未来负担的一次考验,绿色消费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7月16日,来自各国的青年代表汇聚苏州,在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各抒己见,为以青年的力量推动绿色消费出谋划策。

    这场论坛以“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联合国驻华系统、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论坛旨在呼吁凝聚青年智慧与力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绿色消费实践与可持续发展行动。

    绿色消费领域的新机遇正加速显现,青年消费的新场景、新趋势、新业态不断涌现。青年群体应被赋予更大责任与机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生活理念

    买新不买旧观念“退潮”

    开新能源车、淘二手好物、选小份菜……这届年轻人,正在爱上绿色消费。网络调查显示,年轻消费者更愿意为可持续品牌和产品买单,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会在二手平台消费。这既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也包含着“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的理性和务实。

    24岁的胡宇星,两年前来到浙江省杭州市工作,从衣服箱包到化妆品、家居用品,他都习惯去二手市场“淘好货”,“不是新品买不起,而是二手的更具性价比。”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将闲置物品挂到线上二手交易平台“赚钱回血”,同时乐于在平台上淘选“心头好”,他们在“买家”和“卖家”的身份之间自如切换,乐在其中。根据闲置交易平台闲鱼发布的数据,目前其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日均交易额突破10亿元。一年中,有超过1亿人在闲鱼挂出闲置物品,每天有400万件闲置物品发布。其中,95后、00后用户占比超过一半。

    胡宇星说,此前自己在网上下单了一台二手的单反相机,“相机价格比较贵,但使用频率不高,淘到二手好货,实用又实惠。”

    除了线上交易,线下二手商店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消费新空间。

    服饰、球鞋、配饰、小家电……在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一家商城负一层的线下循环商店,各类二手商品琳琅满目。

    “循环商店采用寄售模式,卖方将物品先寄存于店内直至出售,交易过程比线上更便捷。”店主陈女士说,很多二手商品保养良好,很受年轻人欢迎。

    这样的线下闲置物品商店形式多样,受到年轻人追捧。此前的毕业季,循环物品商店还进了校园,帮助大学生处理闲置物品,考研笔记、潮玩盲盒、生活用品等成为热销品。

    “对于年轻人来说,买卖二手闲置物品体现了低碳环保的消费理性,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串联更多社会闲置资源交易场景,不断完善闲置物品流通网络,助力形成绿色消费新潮流。”闲鱼线下业务负责人李世杰说。

    “绿领”职业、“绿色”消费走红

    2024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绿色职业占据三席,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就是其中之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发布的新职业、新工种中,也包括风电场叶片维修工、氢燃料电池测试员等“绿色”新工种。

    如今,这类带有鲜明“绿色低碳”标签的岗位,正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绿领”。复合型“绿领”人才也日益成为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

    “近年来‘绿领’职业兴起,首先得益于国家在新能源、绿色制造和环保科技等领域的战略部署,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徐娟说。

    不少地方也出台政策大力培养绿色产业人才。如福建省此前出台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将绿色经济人才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支持范畴,大力引进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

    同时,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趋势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人才需求的增长。

    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表示:“当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既懂绿色低碳业务又懂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徐娟认为,随着年轻一代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也成为他们选择“绿领”职业的重要驱动力。

    2017年大学毕业后,乡村笔记合伙人尉潇泽开始扎根乡村创业。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尉潇泽等人采用低碳节能的冻干技术处理咖啡豆,帮助云南的合作产业社营收翻番。在河北蔚县经济开发区的冷链物流全产业链项目中,尉潇泽等人携手中国科学院,聚焦二氧化碳的利用与绿色制冷,为整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撑。公司在农业方面的新技术也成功入列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食物减损主题青年创客坊”短名单,助力农业领域的绿色消费。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徐晓表示,在推进绿色消费变革进程中,中国青年始终是最活跃的力量。他倡导各国青年加强宣传引导,推动绿色消费理念“根植人心”;深化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消费模式“迭代升级”;深化国际协作,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共同行动”。

    绿色生活方式成为青年人追求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06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6%的受访青年认为绿色低碳会成为更多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00后陈雨家住四川省达州市的一处风景名胜区附近,在优美的环境中,她逐渐养成了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景区周围发展起来很多农家乐和绿色田园基地。买菜时,我会优先选择农户自家种植的纯天然蔬菜,也会使用帆布袋;工作中注意节约纸张。绿色环保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说。

    小份地三鲜4.9元、小份西红柿炒鸡蛋3.9元、小份辣椒炒肉10.9元……临近中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附近的一幢写字楼里,95后女生刘欣愉打开外卖软件,开始搜索小份菜。“单价便宜,荤素搭配,还不浪费,适合一个人吃。”刘欣愉说。

    不仅是小份菜,“循环利用”“空瓶回收”等方式也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自带水杯买咖啡,不消耗纸杯、更加环保,每杯省几元,一个月能省下近百元;用完化妆品,把空瓶送到商场专柜回收,可以兑换积分和购物券……

    几年前,陈雨爱上了一款环保小程序,在上面可以记录日常绿色消费行为并生成“能量”,积累一定的“能量”就可以远程种一棵树。为了看一看自己种的树,陈雨还亲自去了一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当看到沙漠中一排排挺立的梭梭树时,她热泪盈眶,“我的能力虽小,但也能感受到身为年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未来,我会带动更多身边的人,为环保事业作一点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近日发布的《拥抱零碳未来:2025青年低碳实践报告》显示,年轻人热爱低碳,通过日常小事推动着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年轻人倡导低碳,关注绿色标识、追问碳足迹,呼吁企业用可靠产品和创新技术,推动低碳成为竞争力;年轻人积极参与低碳转型,是社交平台低碳话题的发起者,是绿色技术应用的尝鲜人,“碳系青年”正在让减碳变得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当前:A4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