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城市的城乡融合靠什么
——广东东莞以“融生善治共同体”书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 本报记者 陈早先

    7月23日,广东省新闻办宣布,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将于8月8日至11日在东莞市石排镇“中国潮玩之都・漫博中心”举行。

    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首次花落东莞石排镇,其深意不仅在于展示“中国潮玩之都”的产业实力,更是对石排镇谷吓村“动漫小镇”以特色产业驱动转型升级、探索城乡融合新路的一次聚焦与肯定。

    近年来,东莞聚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在文化赋能牵引下,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创新实践“融生善治共同体”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勾勒出城乡融合的生动画卷。

   /  潮聚谷吓  /

    文化产业重塑乡村的鲜活样本

    当观众在漫博中心体验3D打印的科技魅力时,不远处的谷吓村潮玩工厂里,“醒狮”的雄浑正被注入流水线,传统文化元素在此锻造成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符号。

    谷吓村作为“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核心区,是东莞以特色产业重塑乡村的鲜活样本。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潮玩企业,构建了完整产业链。

    产业的勃兴也深刻重塑了乡村肌理与文化生态。在谷吓村,“制造美学”内化为村落新基因,推动产业从代工向自主创新跃迁。尤为可贵的是,村庄将“史上最牛助学老人”王锦辉的慈善精神融入发展血脉,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支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谷吓村的实践,不仅解锁了村镇发展的新赛道,更成为东莞探索城乡善治的先行地。

    /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

    “文化润村”的东莞作答

    谷吓村的星光并非独自闪烁,它是东莞市系统构建“融生善治共同体”模式、破解城乡融合难题的六个样本之一。

    自“百千万工程”启动以来,东莞市文明办携手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深度剖析了包括石排镇谷吓村、茶山镇南社村、横沥镇隔坑村、道滘镇永庆村、樟木头镇官仓社区、莞城街道西隅社区在内的六个典型村居,并于今年6月发布研究成果并举办“一直很潮——东莞‘百千万工程’中的文化润村”专题展,向全国递出破解城乡融合与外来人口融入难题的“东莞方案”。

    何为“融生善治共同体”?其核心是以乡村为本、文化为魂、人才为要,实现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共生共荣。六个村居,六幅图景,各展其美——

    隔坑村:以公益温暖联结社群,“益企啡吧”小屋成基层议事厅,新老居民共商村务;谷吓村:以“产业+潮流文化+慈善”打造潮玩高地与“民心之谷”;永庆村:修复生态与文化,重塑诗意水乡,留住乡愁与年轻人;官仓社区:“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化,《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入驻,以打工文学聚落唤醒乡土认同;西隅社区:以“东莞记忆”项目激活老城,粮仓变身工业设计集聚区;南社古村:在明清建筑群引入咖啡店、夜间光影秀,将忠孝礼俗变身沉浸式文旅体验。

    祠堂内聚餐,河涌旁听戏……发生在六个村居里的故事既是专题展上引人思索的作品,也是寒溪河上龙舟竞渡的号子、南社古村敬献百岁茶的温度、谷吓潮玩工厂跳跃的创意火花,更是东莞村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写意。

    /  “融生善治”  /

    畅通城乡之间要素流动

    今年是东莞撤县建市40周年。几十年间,东莞从一个农业县蝶变为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与“中国潮玩之都”,其发展轨迹让人惊叹也充满张力:一边是“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经济荣耀,一边是城中村与工业区交织的治理迷宫;一边是制造业的澎湃动能,一边是外来工“候鸟式生存”的社会隐痛。如何让财富积累与幸福感转化更协调,让“生活在东莞”笃定安然?这是东莞必须解答的“成长之问”。

    “融生善治共同体模式”正是东莞梳理千年农耕文脉与47年改革开放“富矿”后交出的答卷。它选择“文化为针、善治为线、文明为里”,细细缝合城乡肌理。正如东莞市文明办负责人所言,目标是“畅通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让城市文明浸润乡土、让乡村文化反哺城市”。

    /  效能转化  /

    文化基因与精细治理共鸣共振

    蝉鸣声中,道滘镇永庆村叶沃斌的“也文也武河边茶事”每天客似云来。这位曾离乡二十余年的村民感慨:“以前河涌淤塞,传统文化味也变淡,村里留不住年轻人。”如今,蜿蜒河道、临水民居、悠扬粤韵构成诗意的文化背景。这个东莞“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被网友们称为“东莞小江南”。

    茶山镇南社古村谢氏大宗祠内,“兰桂腾芳家风家训传承仪式”温情上演:学子向长者敬献百岁茶、孝德茶,长者回赠《谢氏祖训》,寓意忠孝家风的代代相传。这个古村通过复办“忠孝文化节”、评选“好媳妇”、开设非遗工坊,孝德文化从历史符号化为村民的行为准则。

    樟木头镇官仓社区,曾经闲置的青砖老宅,如今嵌入97间作家工作室和文学展馆。

    横沥镇隔坑村,这个非户籍人口占比81%的工业村,三年来孵化了长者共治平台、花卉超市等民生项目。

    …………

    戏剧评论家崔伟感慨:“这里让我真切感受到何谓‘美好人生’——百姓笑容里的幸福感,小镇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气质,都印证了东莞不仅是经济热土,更是文化沃土。”

    /  潮涌向前  /

    城乡共融的东莞启示

    东莞持续深掘敢为人先的“向上”精神、崇德重义的“向善”传统、山海淬炼的“刚健”品格和诚信务实的“朴实”价值,使其成为治理创新的活水源头,让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此找到共建“吾乡”的归属感。

    “东莞乡村的独特基因,在于将族群传续、耕读积存、生产兴旺、礼俗稳固融为一体。”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碧云这样解读“融生善治共同体”的密码。

    在珠江潮涌中,东莞不仅书写着“中国潮玩之都”的产业故事,更递交了一份城乡融合的中国答卷。当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土壤与现代激流中生长,乡村振兴便从蓝图变为可感可及的当下进行时。

当前:B1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