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蓬安县红豆村:“面子酒”在这里渐渐没了市场
◎ 周亮

    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传来喜讯——四川南充市蓬安县正源镇红豆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近年来,红豆村通过树立文明乡风、改善环境面貌、做强文旅产业等举措,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培育文明乡风,展现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气象。

    文明新风扑面来

    从“面子”新到“里子”美

    近日,笔者走进红豆村,农家小院前绿植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标语和村规民约在村里随处可见。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红豆村的美,不仅美在整洁的村居和宽阔的道路,也美在村民自信、友善的精气神。

    “以前办红白事,家家比排场,现在村规民约写得明明白白。”一位村民指着文化墙上张贴的村规民约说。

    大操大办的“面子酒”、不科学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红豆村渐渐没了市场。村规民约立规矩,道德评议扬正气,红白理事会管实事,以及连续举办的“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让崇德向善有了身边的榜样。

    村里的“道德讲堂”和农家书屋常年人气不衰,村干部和志愿者用乡音俚语,把大道理融入乡亲们听得懂的小故事,让时代精神浸润心田。

    曾经沉寂的夜晚,如今被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点亮。“课外阅读共成长”让孩子们在书香中徜徉,“七夕共赏电影”让浪漫弥漫乡间,“南充之夜·国潮不夜城”更是将时尚潮流引入田野。精心策划的活动,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深度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让文明参与成为自觉。

    一抹抹“志愿红”成了红豆村最温暖的底色。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常年活跃:理论宣讲声声入耳,文明旅游引导有序;助农直播风生水起,把香甜的柑橘卖向全国;关爱行动情暖人心,为留守儿童辅导课业,为空巢老人代购代买、问医送药,将邻里守望落到实处;依托警务室和法律服务室,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成了村民们信赖的“和事佬”;30余场法治宣传活动,让“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宜居画卷徐徐展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如今的红豆村,硬化路户户通,分类垃圾亭有序分布,树丛掩映着白墙黛瓦的川东民居。

    “过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保洁员杨师傅见证了村庄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村里新建环形公路4.2公里、通组路12公里、通户路4公里,建成蓄水池17口,整治山坪塘6口,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饮水难问题。

    文明的成色,最终要映照在村民的生活环境中。红豆村锚定“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目标,下足绣花功夫。

    “通过入户走访、广播宣传等方式,让村民深刻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村里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民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红豆村党支部书记毛君介绍。

    产业引擎动力足

    从“土里刨食”到“多点开花”

    红豆村将文明创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蹚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致富路。

    笔者站在红豆村的观景台远眺,1500亩优质柑橘园如绿色波涛。

    红豆村的目光并未局限于传统农业。依托爱情文化底蕴和秀美的丘陵风光,一个3A级旅游景区拔地而起。138户村民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景区游乐项目;10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产业活了,人气旺了,村民的钱袋子鼓了,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27000元,文明创建的物质基础愈加坚实。

 

当前:B1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