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和必要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生动的画面更易产生兴趣。教学《小池》时,教师可展示初夏荷塘的实景视频:蜻蜓在嫩绿的荷叶间翩翩起舞,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配合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鸟鸣声,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荷塘边。此时再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学生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初夏荷塘的生动画面,对诗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对中高年级学生,情境创设应更具深度。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先讲述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再播放大漠戈壁的壮阔景象视频。学生在了解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出使西域的背景下,更容易想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蕴含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厚情谊。
二、实施层次分明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循序渐进的诵读活动,学生能在诗歌的音韵节奏中逐步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初读阶段,学生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如学习《江南》时,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出江南水乡的模糊轮廓。研读阶段,教师可设计启发性问题:“诗中的‘鱼戏莲叶间’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深入想象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嬉戏的生动画面。熟读阶段,学生可配乐朗诵,在悠扬的江南丝竹声中,想象自己泛舟荷塘,感受“莲叶何田田”的意境。成诵阶段,学生通过表演诵读,用肢体语言表现采莲人的欢乐,使想象更加立体丰满。
三、挖掘诗歌艺术的留白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是激发读者想象的重要元素。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往往通过意象的组合营造意境,这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空间。
教学《山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石径”是什么样子的?诗人沿着这条小路行走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秋日的山林中,一条蜿蜒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路旁是火红的枫树林,微风吹过,落叶纷飞,远处传来清脆的鸟鸣声。这样的想象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四、设计富有创意的表达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建构知识。古诗创意写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平台,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学生学习《春晓》后,教师可设计“我是春天的小使者”写作活动,让学生化身春的使者,用第一人称描述春天的景象。有学生写道:“我轻轻吹过树梢,唤醒了沉睡的嫩芽;我悄悄掠过湖面,融化了冬天的薄冰……”这样的创意表达,既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优质资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古诗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审美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