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义务教育学段的教育从三维目标进入素养时代。与2011版相比,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其中最大亮点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为初中地理教学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地理教师,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明确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
传统“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地理课堂难以有效形成学生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体现了课标的时代性——当前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亟需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凸显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科本位”观念,倡导学科能力有机融合,而非知识的简单叠加。例如,学习人地相关的知识时融入生物学中的生态环境、生物圈知识,能帮助学生深层理解生态演化过程及环境变化对自然的影响,进而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构建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系
2022版地理课标明确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低于学科总课时的10%,而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全新概念,要将其相关要求落实到位,需经过探索和积累构建新的学习体系。关键在于组建多学科专家引领、一线优秀教师参与的学科研究团队,聚焦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全方位研读课标,在系统梳理教学内容基础上明确跨学科切入点。如“地球的运动”章节就是典型案例,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开展“探索地球运动的规律”主题学习,学生通过测量物体影长、分析成像原理、总结长短变化,融合地理、数学、物理知识,形成真正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二是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需以课程思维推进,这要求学科组教师团结协作,从主题确立、问题驱动到活动评价等环节做好全面规划,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创新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理论知识,关键是转变学习方式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初中地理兼具趣味性和生活性,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深度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例如学习“巴西”章节中“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内容时,可将课堂设计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学生分组,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查询雨林相关资料、当地开发历史、高科技保护措施、相关组织会议等,整理形成保护口号、建议方案、保护标志、知识思维导图、全球分布图、物种百科等。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人地协调观念,提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素养。
四、整合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资源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仅凭地理教师难以做出实效,需整合多方资源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2022版课标将乡土地理纳入“认识区域”内容,凸显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可借此契机,将家国情怀教育提升至更高层面。为此,需多元整合研学场馆资源,从研学方案制定、路线设计、内容安排到效果评价,都要深入挖掘场地资源的内涵。如景点平面图关联地理“地图的阅读”知识,制图比例涉及比例尺与数学计算;研学途中的电子导航地图既是常用工具,也是学业考试的重点。只有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活动设计才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的能力才会更全面、系统。随着课改深入,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更受重视,而多元整合学科内外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实施的厚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