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亲子师生交流,黑话烂梗也侵蚀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青少年“言出必梗”为何让人忧虑

    “夺笋啊”“鸡你太美”“笑鼠了”“修勾”……和孩子交流,不少家长或许有这样的感受:带娃辛苦,和孩子交流更是频遇“梗”阻,类似的网络热词频频出现,有些词还算俏皮,有些则令人皱眉……亲子交流竟因“语言障碍”而“梗”住了。

    家长群里,有人感慨,因为接不住“梗”,和孩子一聊天就聊死,亲子沟通越来越难。小学生家长兰女士无奈地表示:“和孩子聊天时,经常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感觉我们之间像隔了一堵墙,交流起来特别困难。”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忧,这些网梗不仅消弭了语言的细腻和美感,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未成年人来说,因为辨识能力不强,觉得“好玩”拿来就用,甚至对一些隐藏不良含义的黑话烂梗不设防乃至盲目传播,不仅会降低自身的素养,也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让青少年远离黑话烂梗,捍卫清朗的语言环境,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梗和黑话:老师眼中的“刺”为何却是青少年社交的“通行证”

    “鸡你太美!”在一名二年级学生的作业里,类似的网梗黑话就像一根刺,深深扎入了上海徐汇实验小学校长、语文教师焦轶萍的心里。

    湖南岳阳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到:“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孩子把网梗写进作文里,这对他们的写作规范和语言表达质量影响很大。”

    还有一线教师举例,在学校问学生任何问题,有的学生只回答一句“因为我善”;也有班主任与学生对话,一二年级的孩子清一色回复“那咋了”……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希明记得,早在几年前,他就因为在学生作文中发现了“沙雕”“碉堡了”等词汇,与学生商榷。结果,学生振振有词道:“我们平时都这么说,挺有趣的。”

    和孩子对话,家长也经常“语塞”。

    “社团明天比赛,6点45分就要到,学校太权威了”“鸟瞰故宫和北京的中轴线,谁的一辈子”……看到初中生女儿的表达方式,家长宋女士感到十分费力。她直言:“不用梗,她都不能好好说话,甚至写不出一条完整的朋友圈。”

    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缩略化、谐音化等鲜明特点。客观上讲,很多网络热词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规律,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从线上弹幕、游戏互动到线下校园闲聊、家庭对话,网梗无处不在地渗透,并已成为青少年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的显性标签。

    “网上跟现实中都有梗,但更多是在网上。我和同学聊天时,突然想到哪个梗比较能够融入聊天的话题,或者能够更好地表达我的意思,可能会用一些梗。”一名受访学生这样说他在什么情况下用梗。

    “我自己玩梗,一是为了活跃气氛,类似于抛出一个包袱;二是受到一些外在梗元素的刺激,自然而然地表达;三是调侃别人的时候觉得表达力度不够,就用梗来提升语言的冲击性。”另一名受访学生这样解释他为什么玩梗。

    青少年对“梗”的追捧,本质是对新鲜感、好玩和群体认同感的追求。语言学者指出:“网络梗提供了一种低门槛的趣味表达和快速融入群体的方式,满足了青少年渴望被关注和接纳的心理。”

    一位初中班主任坦言:“课间休息时,教室里的对话几乎由网络热梗串联,不懂梗的孩子可能被排除在社交圈外。”

    梗害无穷:玩梗过头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王希明看来,“玩梗”对于如今的很多中小学生来说,是生动的网络表达,也可能是朋辈之间的社交货币,再自然不过。问题在于,“梗”也要有尺度,玩梗也要注意边界,如果把低俗当幽默,那就值得警惕了。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作为语文教师,王希明观察到的是,一些黑话烂梗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开来,很容易洗白原来的低俗语义,造成语义混乱。

    “过多地使用网络用语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习得过程,也会影响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尤其是在需要复杂语言表达的环境中。”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硕中心主任朱秀凌看来,当代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社交媒体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青少年缺乏辨识网络用语内涵的经验,难以分辨烂梗黑话中包含的负面价值观,将更容易受其侵蚀。

    同时,语言审美的扁平化危机也不容忽视:“绝绝子”“YYDS”等高度简化和模式化的表达,替代了细腻丰富的传统词汇。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忧心忡忡:“当喜悦只能用‘笑死’表达,优秀只剩‘YYDS’时,学生的情感体悟力和语言表现力正被悄然削弱。”

    更值得警惕的是“鸡你太美”等部分热梗,其传播中裹挟着对特定群体的嘲讽或低俗暗示,长期接触此类隐含负面价值观的梗,可能模糊是非边界,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健康形成。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

    这样的担忧并不多余——网络烂梗满天飞的时代,“失语症患者”越来越多。语言的表达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词义越是模糊,使用范围越大,那些看似百搭的网络热梗,实则空洞无物。相比起“失语症”,夹枪带棒的黑话烂梗更令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担忧——那些充满暴戾气息的网络语言,往往有可能会成为滋生极端暴力行为的温床。

    尽管大多数速生速朽的黑话烂梗只是一阵风,但给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却是长期的,不仅会污染青少年的语言体系,侵蚀他们自主表达的兴趣和能力,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三观。例如“杠精”这样的词汇,容易让孩子在交流中形成反驳为先的不良态度。一些被扭曲原意的词汇,如“口吐芬芳”“睿智”“卧龙凤雏”等则传播了负面情绪,影响孩子们正常的社会交往。

    部分网络热梗刻意制造标新立异的字眼,像“泰裤辣”等被智能输入法记录,加速了在互联网的传播。一些自媒体错字连篇、乱改成语等现象也时有出现,干扰了孩子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破解困局:重建深度对话,培育语言沃土

    现在的孩子似乎不用梗,就不会说话了?改变青少年“无梗不语”的状态,家校社可以做什么?

    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该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道仁矶学校教师许美桃认为,家庭是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烂梗侵害的重要防线。家长要放下手机,多陪孩子深度阅读、聊天。

    广州越秀区育才学校教师孙静则认为,要规范青少年语言表达,家长应以身作则,自己在生活中先远离烂梗,给孩子作榜样,与孩子平等沟通,共同制定语言规范和网络行为规则;学校应加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网络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

    学生家长张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现在每天晚上都会和孩子一起读书,读完后我们会讨论书中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尝试用更丰富、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张先生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深度思考,使他们的语言输出更为生动和完整,体验多样化的表达。

    学校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也需要增强重视。“在加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可以着重培养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他们理性对待网络热词,并鼓励他们创造和使用积极向上的网络用语。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引导,传播规范的网络用语,让青少年体会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和语言之美。”朱秀凌说。

    调查发现,目前在上海不少中小学校里,由于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作文中出现黑话烂梗的情况正在好转。比如,复旦附中、上海市民办兰生中学等学校明文规定,在课堂上和作业中不得出现类似不规范的表达。

    王希明说,规范语言是语文教学当仁不让的首要职责。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综合《文汇报》、人民网、岳阳网等)

 

当前:4版(2025年07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