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签上的暑假
◎ 马晓炜

    暑假伊始,妻子便带着女儿踏上了为期半个多月的研学之旅,家里只剩下我和即将上二年级的儿子。如何安排儿子的暑期生活,成了摆在我面前最迫切的课题。

    起初,我们考虑将儿子送进培训班。但每当这个念头浮现,我眼前就会浮现自己童年的暑假:在蝉鸣声中追逐蜻蜓,在溪边赤脚摸螺蛳,那些被阳光晒得发烫的记忆至今仍在心底散发着温度。“孩子的童年不该被困在教室里”,这个想法最终战胜了一切顾虑。我暗下决心:这段时间,我要在工作与陪伴之间找到平衡,给儿子一个值得回忆的假期。

    我的信心满满,但第一个清晨就碎成了泡沫。闹钟准时响起,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发现儿子还蜷缩在被窝里,睡得正香,小脸蛋红扑扑的,我伸出手想要轻轻唤醒他,但看着他可爱的模样,我的手却在半空中停下,轻手轻脚地起床。

    我在厨房里一边准备早餐,一边在便签上奋笔疾书:“亲爱的宝贝:1、起床后先喝温水;2、记得刷牙要刷够三分钟……”写到第五条时,我突然停笔,自嘲地笑了起来,这哪是给孩子的便条,分明是一份操作手册。最后,我郑重补上一句:“爸爸相信你能做得比奥特曼还棒!”将纸条压在鸡蛋下,我满怀担忧地去上班了。

    整个上午,我的手机震动不停。妻子不时发来短信:“儿子起床了吗?”“别忘提醒喝牛奶”……我抽空注意着监控画面,那个小小的身影时而在书桌上写字,时而跑向阳台与鹦鹉对话。当看到他踮着脚试图拿水壶时,我的心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好不容易熬到了午休,我拎着两份盒饭狂奔回家,推开家门的瞬间,听到了儿子的读书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儿子端坐在茶几前,《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摊在膝头,见我进来,他举起我写的纸条,眼睛亮得像星星:“爸爸!我全完成啦!连你忘记写的钢琴都练了!”

    吃饭时,儿子一脸认真地问:“爸爸,你明天还能给我写信吗?”见我点头,他立刻扒拉两口饭,接着说:“老师讲,收到信的小朋友准是被爱着的。”我的喉咙像被米饭噎了一下,原来那些被我们当成麻烦的叮嘱,在孩子眼里竟是爱的凭证。

    接下来的日子,家书成了我们父子间的秘密仪式。晨光中的便签渐渐变长:除了生活提醒,我开始画上加油的小人儿,分享外面的趣事,有时还会出个脑筋急转弯。而儿子给我的“回信”亦令人惊喜,有次是用乐高拼出的“爱心城堡”,甚至还有两次,他把我的皮鞋擦得锃亮。

    那天,我去市里参加一个活动,回来得很晚。在玄关发现一张新纸条:“爸爸:我给你热了牛奶在微波炉里。今天阳台的绿植我浇水了,还背了乘法口诀。想你。”落款处还画个歪歪扭扭的爱心。捧着尚有余温的玻璃杯,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单向的。在这场意外的“独立训练”中,学会放手的何止是孩子?

    正如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那些写在便签上的叮咛,最终化作了照亮彼此成长道路的星火。

 

当前:6版(2025年07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